关键词:感悟 情感 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然而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语文感知的本真状态正受到压抑,语文感知的个性和创造性得不到自由发挥正逐渐枯萎。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让感悟之树根深叶茂?我认为:
一、丰厚“语言积淀”,扎实感悟之“根”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言积累中可以量化的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等。正所谓“聆千曲而后知音,阅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教学就要在这样的“厚积”中“薄发”,扎实感悟之“根”。
1、在“背诵”中积累语言。《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背诵中积累语言。如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范文。在教学中,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让学生自主挑选妙语佳句、精彩片断熟读成诵,通过学习课文中规范、鲜活的语言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感悟的丰富。
2、在“交流”中积累语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言积累不止是对语言博闻强识,还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在教学中,我就经常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他们在“交流”中积累语言。如每周一的语文活动课形式多样,包括“词语接龙”、“美文欣赏”、“朗诵擂台赛”、“热点讨论会”等。前阵子还让学生围绕“该不该上网”开展了讨论,学生们有的谈了“上网”的严重后果,有的谈了“健康上网”的方法,还有的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真是成也‘网络’、败也‘网络’……”在畅所欲言的讨论交流中,更多的学生从中丰厚了语言的积淀。
二、“朗读升情”,加深感悟
所谓情境,就是读者融入书中的情节,启动自身的非智力因素,运用移情和通感体验等手段,达到与书中的情感趋同、角色认同和行为协同的状态。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朗读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图像再现情境。课堂上一幅气势宏伟、栩栩如生的挂图,或是一个细致入微、感人至深的画面,都能成功地再现情境,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如执教《荷花》时,我出示了满池的荷花图让学生欣赏,并请他们为眼前的美景配上解说。那赏心悦目的画面将学生带入了情境,他们读文时自然就读出了那份美。 2、音乐渲染情境。在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情境,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指导学生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我借助《神秘园》的音乐渲染情境,学生仿佛置身长安街泣不成声的人群中,整个教室沉浸在悲哀之中。此时,课文的语言似乎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感受,朗读的语调、速度因为情感的作用而表达得恰如其分。
3、表演体会情境。孩子是天生的表演家,教师可充分挖掘他们的表演天赋,在表演中体会情境。如执教《海底世界》一文,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海底世界这么美,有很多人却不了解它,你愿意当个导游来领我们参观一下海底世界吗?”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拿着“导游旗”边演边读,朗读质量不断提高。
三、加强“练笔实践”,丰盈感悟之“果”
阅读感悟能力需要实际练笔来巩固,练笔实践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回放、交流、筛选,从而达到运用语言表达感悟的目的。在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巧练笔、勤练笔,丰盈感悟之“果”呢?我们认为,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和习作训练外,更重要的还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
1、练在知能转换处。如教学《太阳》一文时,我让学生模仿课文“_______,太阳是_______出来的”这一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学生写道:“操场上,太阳是同学们喊出来的;田野里,太阳是禾苗盼出来的。”这样的练笔不光使知能转换落到了实处,在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
2、练在思维的发散点。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提出:“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怎样做?请以‘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段话。”学生充满好奇,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写出自己的种种设想。
当然,让感悟之树“抽枝发芽”、“根深叶茂”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一蹴就成,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在“丰厚语言积淀”、“注重以情探文”、“加强练笔实践”这些方面寻找规律、多下工夫,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10、12期。
2、《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