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生语文思维低效原因新探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5003 日期:2024-04-27 来源:论文网
摘 要:学生语文思维低效并非由学生本身思维能力低下造成,而是学生思维习惯不符合语文学科本质要求,或思维主体精神呈消极状态。针对前一个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文学思维的基本形式,针对后一个问题教师应仔细探寻、了解学生对某事物感兴趣的根源,而不是盲目肤浅地迎合学生表层兴趣。
关键词:思维能力 语文思维 文学思维
  在众多的因素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对学生语文学习成效是最具影响力的,因而近年来重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一线中学教师的关注。
  一、思维的习惯:惰性思维与习惯性思维
  1.学会判断学生语文学习低效是由哪种思维习惯造成的  
  惰性思维与习惯性思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惰性思维是指个体思维态度消极被动,思维主体常为了完成任务而被迫思维,并对思维结果的正确性不予关注。习惯性思维是说主体运用思维时喜欢依赖惯有的思维方式,主体的思维态度有可能是被动的,也有可能是积极的。惰性思维和习惯性思维虽然本质不同,但它们的思维表现结果常常较为接近,即肤浅、老套,不严谨等。但由于其本质不同,我们在面对这两种思维主体时就应该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没有对这两种思维模式进行甄别,笼统地把学生思维低效都归咎于缺少思维能力或缺少学习兴趣,就迫不及待地或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这都不是对症下药之举。如果说主体思维意识是积极的,但思维结果却肤浅、老套,这类型的同学就有可能是喜欢依赖习惯思维或思维能力欠缺,这时我们才应该对之侧重思维方法的指导,以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主体在思维时常处于被动状态,我们面临的首要教学任务应当是唤醒学生思维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为学生思维的意识尚处于沉睡状态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或学习兴趣都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2.走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思维积极性的误区
  唤醒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最佳途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点已是教育界的基本常识和热点课题了。
  实际上,要培养一个学生对某一门功课的兴趣你首先得了解他对什么感兴趣,他为什么对该事物或该学科感兴趣。比如,为什么大多数喜欢苦钻数理化的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我们首先要弄清他们为什么对数理化感兴趣。很显然,在学习数理化的过程中这部分学生能在钻研中享受到一种极高的思维乐趣。而语文学习没有给予他这样的乐趣,所以,要培养这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思维积极性,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一种思维的乐趣。所以培养这部分学生的语文思维兴趣并不是在课堂上讲几个故事、放点音乐创设几个情境那么简单,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一种肤浅的乐趣。
  当然,语文学科的内涵虽然广博,但语文课堂教学包容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包容到每一颗心灵的兴趣密码,但我们要尝试这样去寻找,至少这样我们才能在培养学生兴趣、唤醒学生思维积极性时有的放矢。而且如果我们能够破解大多数同学的心灵兴趣秘码,并能打通这种秘码与语文学科的联系,唤醒大部分对语文不感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积极性这本身就将是很大的成功。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二、思维的形式:非语文思维、非文学思维
  那么,那些有思维力,对语文学习有兴趣或主动性较强的学生语文学习为何低效?观察这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可以发现,惰性思维式同学因为学习态度不积极,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也常常漏洞百出,而这部分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上问题不大,甚至还很优秀。但一旦涉及能力方面——多为阅读与写作——就常常表现出极大的学习障碍。原因很清晰,学习兴趣或动机驱动这部分学生努力识记,但其语文思维上显然有欠缺。那么这种思维欠缺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前面已探讨过,高中生的智商大多在正常范围之内,更何况这部分学生中不乏理科尖子生,有良好数理思维能力为何语文思维能力如此不足?
  如散文《草屋的声音》里有一个句子:“草屋能挡得了寒冷与酷暑,却对水从来都留着通道。”学生的解读是:草屋是用稻草筑成的,具有很好的滤水能力。
  语文答案没有绝对的对错,但个体解读一定会有品格高下。就按上面的两例解读来看,很显然,学生分别用了实用思维和科学思维代替了语文思维,瓦解了文学的美感。可见,造成他们语文思维欠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懂什么是语文思维。
  什么是语文思维?冉正宝在《语文思维论》一书中指出:“目前的语文界对语文思维也没有明确的概念和理论表述”,“只是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概念,如‘艺术思维’‘审美思维’‘情感思维’等”“但这些概念并不能涵盖广义语文内涵”。语文思维的概念内涵不是本论文所要探讨的重点,而且思维本身是抽象的,我们如果仅仅从理论上告诉学生语文思维应该是什么样的效果也不大。但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非语文思维,以及从更为具体的层面让学生了解语文该怎样思考就可以了。
  当然,围绕文本有效发问也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但我想它最基本的原理应该是:教师发问时要切记学生知道的不问或简单带过,处理文本的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无法读懂的,以及以为读懂了其实并未读懂的地方。具体做法可以有抓文本写法上的留白,引入对比;寻找文本中的矛盾点,探寻原因;在文本无前后原因铺述的情感处、观点处、立场处多发问“为什么”,追根溯源等。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