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最活跃的成分,它是高中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种心理倾向鼓舞着高中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并表现出一种好学精神。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具有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因人而异,因教材内容也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更多的、更好的方法来培养并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让高中生爱这门课,喜欢上这门课,提高教学质量,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笔者近年来,在这一方面做了一点小小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里略谈几点体会。
1.创设教学情景,引发高中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就生动地说明了直观的价值。高中生对直观教具和手段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利用它们进行教学,可以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对于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课本上有许多彩色插图,讲细胞结构时可以利用各种细胞模型如动植物细胞、细菌、蓝藻等,再结合彩图,让高中生边讨论边看边讲,“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各部分名称”、“动植物细胞结构区别在哪里”、“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等等,使高中生明确各种细胞结构的形态和功能,促进高中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主宰课堂,搞一言堂,包办代替一讲到底,把高中生当作装知识的窗口,让高中生被动地接受传承,这是一种教学中的顽症,必须加以清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如在学习有氧呼吸的过程时,对其每一阶段的变化不是用简单的讲述法,而是运用探索式教法。通过观察多媒体课件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高中生思考、分析、解释,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趣味问题,能为高中生留下悬念,给高中生留下发挥想象的空间,也能为高中生创造兴趣。比如在讲植物的“组织培养”时,提问:植物的“根、茎、叶、花”的任何一部分,经过组织培养均可以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株,这叫植物的全能性,那么,人体的任何一个细胞是否也能在营养条件下发育成完整的人体呢?那么孙吾空“拔毛成兵”是否也能实现?这一问题引起了高中生极大的兴趣。此外象“鸭嘴兽”为什么是卵生?“鲸鱼和蝙蝠”为什么是哺乳动物?有机物从何而来?蜜蜂怎样采蜜?杂交水稻为何能增产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激发了高中生钻研教材和认真思考的积极性,而且使“生物课”不断产生新意,觉得越学越有学头,越学越有劲。老师仅是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激活高中生的思维,最后让师生归纳小结。这样高中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自觉探索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
2.利用实验手段,激发高中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它是在观察、实验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家们得到的一个个可靠的有价值的科学结论,都来源于对大量实践、实验活动的总结和概括。
开好开足学生实验。实验能增加高中生的感知,几乎所有的高中生都喜欢动手做实验。例如,学习脊椎动物各纲时,课前事先准备鲫鱼、青蛙、家鸽等代表动物,课堂上边讲解边解剖。第一次高中生可以边观察边动手,他们能很快地掌握有关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且印象深刻。教材中规定的实验基本都能做,实验材料缺乏时,同学们也能主动寻找。
有部分同学在教师指导下,能将演示实验改为高中生实验,不但培养了兴趣,而且提高了能力。
利用实验化解知识难点。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的重点内容之一。授课时,可以通过做实验,进行分析、总结。实验也可采用多种方法,授课前几天安排高中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释放氧气实验;教师可以在课前几小时重复上述实验,并将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带进教室;另外也可把实验过程制成不同步骤的投影片,或设计成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展示光合作用过程。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改进部分实验。高中生实验做多了,不但会做,还会思考。如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研磨叶片时用2毫升的丙酮,实验现象不太明显,效果欠佳。能否用其他方法呢?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有的同学问我是否可改变丙酮用量,观察实验效果。于是我们将丙酮用量分成三种,分别用于三组实验,第一组丙酮取3--4毫升,第二组丙酮取2毫升,第三组丙酮取1毫升。实验结果出来后,经过比较发现:第一组现象明显,实验效果较好。又如讲授初中生物“心脏”一块内容时,课本采用的是演示实验观察猪心的结构,课堂上无法让每位高中生都观察到。于是我采用演示实验和高中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每个高中生都能边听老师讲边观察手中的实物,通过自己的手,增加了感性认识,便于高中生掌握基础知识。
3.恰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激发高中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教学活动的一项很重要的形式。它以有趣的音乐、图像、颜色、画面、动作,强有力地吸引着高中生。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把幻灯片、录像、教学光盘等教学手段穿插到教学活动中,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高中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高中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集高中生的注意力,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
比如,教学《免疫》时,把皮肤对病菌的阻挡作用做成演示动画,病菌当作“攻城士兵”,皮肤当作“守城士兵”,再配上攻城时战鼓声音,“一番厮杀”后,就很直接地表现出皮肤对病菌的阻挡作用。在愉快的乐声和动人的画面中去学习,有了乐趣,高中生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4.联系实践生活,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寻求高中生学习兴趣
“兴趣的基础是需要”,激发培养高中生的兴趣,未必能使高中生的兴趣坚持持久,现代社会处处离不开生物,作为生物教师,只有使高中生认识到生物课在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实践运用中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的兴趣才是自然的。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综合能力。探究性学习可以引导高中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高中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教师应该加强探究式教学,选择高中生感兴趣的、愿意探究的问题材料作为新课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所见所闻,以教师引导、高中生讲解、自主讨论和辩论等为主要学习方式。例如在讲解“绿色植物的色素种类及功能”时,可以引导高中生进行探究,大棚蔬菜和地膜育秧为什么都采用白色的薄膜覆盖?这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什么样的联系?然后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高中生们互相帮助,激发高中生的学习需求,活跃课堂气氛。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要经常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利用电视、录像、电化教学等使高中生开阔视野,谈谈生物与生活,参加实践、组织高中生到农田进行土壤的酸碱度的实地调查、测试,以及对学校的绿化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田间、校园等实验调查,使高中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
生物教学是培养高中生敢于探索和创新的一门重要学科之一。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的结合生物课的特点,积极引导高中生的创新意识,并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激发高中生学习兴趣,引导高中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使高中生了解生物学发展的前景,拓展高中生的潜能,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在生物教学中怎样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