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现状;提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也是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这一切都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场挑战,世界各国都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决策,把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看成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重要保证。因此,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成了时代的迫切要求。
一、解读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素养提出的新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又称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顺序,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编写语文教材和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
从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标准》)中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最终取决于实施者——教师。所以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健康的现代人格的塑造者,既要注重不懈的优化自己的人格素养,又要在新课标背景下,转换职业角色及其教育职能。一方面,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现代健康人格的表率,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转变职业角色,以新形象和新姿态来渲染民主开放的教育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现代人格的形成。
二、语文教师的素养内涵解析
(一)语文教师的思想观念素养
1.教育观念素养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系列改革重任,诸如教育目标、办学体系、管理机制、思想理念、课程教材、方法手段,乃至校舍环境、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实验条件等,可以说在很多方面都受到教师素养问题的困扰。
教育观念内涵甚广,包括教师观,教育观,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等。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的过程。要给学生一瓢清水,教师必须是不断开掘的一汪泉水,而不能是一潭死水。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只有付出,不能“充电”,不能成才。原因有工作太忙,条件太差等。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科教育家。
2.思想道德素养
思想道德是指一定的社会整体(社会、民族、阶级、党派等)的道德规范体系要求在个人思想和日常行为中的具体体现,亦即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4]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思想和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是教师自己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负有“传道”、“授业”、“解惑”[5]的崇高责任。《素质教育观念学习纲要》指出:“在人的基本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学校要教学生学知识、学科学,更要花大功夫教学生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 [1]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得全面健康发展,才能培养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3.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理所当然地应当遵守本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在1997年8月7日,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稿)中就明确提出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即师德八条“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2]语文教师作为教师行业的一份子,其职业道德必然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
(二)语文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
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在今天创造社会财富不再只依赖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廉价的劳动力,而是倚重于人们对知识的占有以及运用知识创造财富的能力。对语文教师这个具体的角色来说,要精通所授之“业”,就必须具备丰厚的文化知识素养——不仅包括语文本专业学科知识,而且还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知识。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对本学科相当熟悉,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知识,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理论、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写作学等,这是评价一个语文教师功底如何的基本标准。
其次,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语文学科知识储备外,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语文教师还必须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可以帮助语文教师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展开科学的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再者,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多元综合性,教材选文的内容包罗万象而且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又进一步倡导语文课程的开放性,需要不断地吸纳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和信息。
以上所说的是一名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所需具备的文化知识素养,这种复合型的三个层面的知识结构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整合体。它的具体外现将是语文教师教育行为的“科学性”、“艺术性”、“个人独特性”以及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发展性”。[3]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不再仅仅是语文学科方面的专家,更是一个具有广博知识和开阔视野的学者。
(三)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
能力是“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里特征” [4],能力总是与一定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教学的组织以及语文教学的效果。未来社会对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素养的要求变得更多、更高,它不仅包括一般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正确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理的板书设计能力等,而且包括反映21世纪要求的特殊能力。
1.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以光电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将成为21世纪各项技术发展的先导。在教育领域,多媒体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日益成为国际语文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成为当今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关注点,具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电脑操作等)的能力和正确选择、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走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开拓创新能力,这是整个专业能力素养的核心所在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把语文教师活动的全部内容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却没有真正意识到语文教师这一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能力的发挥,而把语文教学方法简单地归纳为“读、讲、议、练”四种[5]。缺乏创造性劳动的活动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活动,作为生命活动形式之一的教育活动,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主体意识的相互碰撞,教师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相互交流。
3.一定的教育科研和自我进修能力
语文教学研究不仅是语文研究机构的事,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事。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样教,以及如何通过教科研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因此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更高层次的教育科研能力,其中包括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发现和解决语文教学具体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调查研究进行语文教学改革试验的能力、总结经验撰写教育论文的能力。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语文教师还应该具备相应的自我进修能力。自我进修能力是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21世纪语文教师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一种本领,对其整体素养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自我调控和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力以及信息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的完美结合将会使语文教师在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出色地演绎“教师”这一角色的内涵。
三、探索提高语文教师素养的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规定:“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生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6]这是国家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根本要求,结合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一)从源头做起,双层把关
第一层,加强师范院校对学生培养的力度,实行严进严出的原则。一方面,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有能力有志向从事教学事业的人才进入师范院校;另一方面,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一定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全面培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7]教师输送源头的质量是培养合格教师的基本保证。
第二层,严格把关教师队伍入口,坚决杜绝无科班教育、无科学教学理念、无良好师德的“三无”人员进入教师队伍从事教学工作。对刚加入教师队伍中的成员,应全面实行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二)进一步加强新课程理论的宣传和实践工作,提高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前途,对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8]有着重要的意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宣传作用和培训优势,大力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从而有效地提高全社会对课程改革的了解和支持,有效地促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目的和理念的准确把握,提高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力。
(三)继续学习,不断深造
1.更新观念
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上的两大更新:
(1)关于教师,最具传统意义的教育观念是:“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 [9]赞颂了教师的奉献精神,但否定了教育教学过程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过程。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的过程。要给学生一瓢清水,教师必须是不断开掘的一汪泉水,而不能是一潭死水。
(2)树立正确的“学生学习观”。首先,必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要创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的问题情境、时空情景等。其次,让学生感觉到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并树立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要特别关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有助于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10]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挖掘与提升,这是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同时,还要学习掌握语文教学领域最新出现的学术动态,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动向,以便及时调整提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善于向同行业的专家甚至是同事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秀教学方法,教学经验。
2、建立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机制
在终身教育概念已普遍确立的现时代,语文教师要不断充电,以使自己适应不断变化、更新的新形式。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进修活动,如本科、专科学位的自考与函授和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师培训活动。
(1)坚持专题报告与示范课相结合。有关部门可以邀请一些师范院校的专家、学者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并上一些示范课。
(2)组织学校间的互相学习,各学校通过协商的方式,建立“互访”制度,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提高教学技能。
(3)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网上培训,使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参加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4)积极鼓励教师自发组织集体听课、评课、研讨等形式,实现自我培训。
(四)树立大语文理念,养成专业、博杂并蓄的学风
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应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树立大语文观念,并结合学校及师生具体实际分阶段推进素质教育。语文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工具性”或“文学性” [11]的横向认识上,而应深入实践、体验、探究、合作、竞争、整合等纵向认识。大语文观念还要求教师要有学科全局理念,树立通才意识,打通交叉学科甚至不同学科间的经脉,使学生主体内蕴藏的资源在与其他学科资源的特定联系中产生碰撞、交流和融合。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专业、博杂并蓄的学风,向生活、书本、同行、专家,还得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才是教师素养提升的源泉所在。
参考文献
[1]韩愈.师说.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S].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版P98;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P1-212;
[3]陆继红.21世纪语文教师素养初探[J].教育月刊(中学文科版) . 1999年第4期 P56;
[4]姚竹青.大语文教学法(修订版)[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P12;
[5] 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P45 P21 P87;
[6] 马云鹏.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 2001年第9期 P14;
[7]苏文普.培养新世纪人才语文教师肩负重任[J].新世纪中学语文教育. 2005年12期P78;
[8]申士昌.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J].新世纪中学语文教育.2006年第2期 P14-16;
[9] 宋丽霞 纪国和?.新课标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http://www.blog.edu.cn/user1/19396/archives/2006/1374822.shtml 2007年4月28日;
[10] 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8年第1版.P114;
[11]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P87-88。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