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解构文化 音乐教育 德育建构
【论文摘要】“解构文化”在音乐教学中不断纵深,本文便分析了这种音乐教育现象,并以此提出了构建音乐德育大厦的方法。
解构,又名“结构分解”,是后结构主义提出的一种批评方法。解构文化下的音乐是同‘严肃音乐”相对的,解构音乐注重娱乐性,它深入到传统高雅、严肃音乐所无法探入的角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和发展,特别是国外文化思潮在中国的影响,社会角角落落都布满“解构文化”。解构音乐已成为当下人们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1.解构文化下的音乐特性
通俗性是解构文化下的显著特征,无论是取材还是表现手法,解构音乐具有通俗的特点,因此,解构音乐更容易被社会大众所理解和掌握,也更容易激发社会大众的情感共鸣。解构音乐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解构音乐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解构音乐实际上是一个“多细胞体”,本身具有不同的文化类型。解构音乐注重个性化需求,诸如乡村音乐、爵士乐、摇滚乐、RAP、Hip-Hop等元素得到充分应用。与古典和传统音乐相比,解构音乐无论是表达的情感、演唱风格、表现手法、文化背景等均有多元化特点。解构音乐打破了传统音乐“规整”的规则,节奏千变万化,旋律丰富多彩。
2.解构音乐的德育影响
解构音乐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华丽的包装削弱了音乐的艺术性,社会夸大的宣传会影响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奢华铺张的舞台、明星们奇装异服、少男少女一夜成名,这将对心理、生理处于发育期,价值观、人生观还不成熟、对社会缺乏正确判断的青少年产生不良人生导向。流行音乐作品良莠不齐,很多作品充满了缠绵的爱意和歇斯底里的宣泄和颓废,这些作品歌词媚俗、思想消极、词不达意、不知所云。流行音乐铺天盖地的宣传、选秀活动,这些包装、宣传下的商业运作,使青少年对明星趋之若鹜,相信无知识无文化也能功成名就,对其人格个性自我完善和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导向。流行音乐风格多种,其中摇滚乐节奏厚重,能够强烈的宣泄情感而深受青少年们的喜爱,但摇滚乐歇斯底里呼喊式的演唱方法,却容易对青少年的声带造成损伤,科学的发声方法应是建立在气息上的,青少年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育时期,不科学的发声方法会造成声带穿孔,声带小结,将会给青少年的生理带来无法弥补的损伤。
但解构音乐也并不是简单的毒虫坏草,好的解构音乐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解构音乐传递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流行音乐,淡化和抑制政治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表现的大多是‘爱情主题’、‘成长主题’,丰富了音乐生活,“满足多层次的情感需求”[1]。“青少年期是一个过渡期,处于一种‘社会游移’的状态,目标不再明确,前方道路混沌不清,充满迷茫”。[2]解构音乐是一种时尚的娱乐,使青少年获得感情的共鸣,为青少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青少年之间能够表达和调节自己的积极和消极情绪,并使他们有平等感和安全感。解构音乐大多数不需要欣赏者做出沉重的理性思考,是学生们在闲暇时间进行缓解压力的一种非常好的选择,满足了青少年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为青少年放松心情,缓解学习压力,排除心中不满,喜怒哀乐等诸多情感提供了很好的宣泄出口。从而使青少年消极情绪情感得以疏导,心境趋于平和。
3.音乐德育如何建构
艺术,应当是大众的一种自觉行为。如果音乐教育对解构音乐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最终将会受到严酷惩罚。目前,解构音乐在音乐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是德育教育的广阔平台,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道德素质,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新形势下的音乐德育功能。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1因势利导
“堵”不如“疏”,只要因势利导,解构音乐完全有可能成为实现学生德育的有效载体。调查不难发现,解构音乐不乏优秀作品。周华建的《朋友》道出了学生心中对纯洁、美好友谊的珍惜和向往;汪峰的《怒放的生命》总能激起充满活力的学生奋发向上的沸腾热情;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等歌曲将传统元素渗入到音乐中,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传统德育手段多采用空洞说教的方式,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境地。解构音乐题材广泛,许多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符合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在欣赏时感觉像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与教学、谈话等显性方式不同,流行音乐以其独有的音乐方式对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操、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等精神素质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2立体化教育
将解构音乐教学引入音乐教育领域,不是传统音乐教育的简单翻版,而是要充分利用解构音乐的通俗性和多元化优势,强化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拓宽公共音乐教育的实践渠道”[3],开辟第二课堂,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站等多种传播媒介将优秀的解构音乐引入校园。通过开展辩论会、歌唱比赛、名家讲座等形式的活动,营造健康积极的音乐氛围,澄清认识误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鉴别的能力。 教师可以自编教材,有计划、有针对地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应具有代表性。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生平,探讨他们的音乐人生,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音乐人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悟人生,感知生命的意义,从而珍惜生命,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片面追求商业利润而导致庸俗低级、谄媚的音乐。创建教学内容信息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教育,并以此丰富我们音乐教育的内容,扩大音乐教育中积极思想的宣传效应,改进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实施手段,实现礼乐施教,德育为先的目的。
3.3提倡个性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在德育方式上实现“管”到“帮”的转变,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在德育中强调人的独特个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承认差异,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入手,重视优势潜能,因材施教。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架起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桥梁,激发被教育者的情感共鸣,帮助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在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情感世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音乐教育也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情感教育多元化的需求,从亲情、友情、爱情、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多个角度开展教学活动。解构音乐的丰富情感题材,使其成为满足广大学子情感教育最合适的艺术载体。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校园也开始解除对婚姻的禁锢,爱情题材的流行音乐也可进入课堂,以回归社会生活的常态。■
【参考文献】
[1]蒋波.从流行音乐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2]雷雳,张雷编著.青少年心理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郭志斌.浅谈流行音乐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浅议解构文化下的音乐德育建构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