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怎样通过学生互评活动开展德育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互评;欣赏
一、学生不能去欣赏别人的原因
现在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一个个“小公主”和“小皇帝”,个个都享受着家人父母长辈的宠爱,往往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受不了半点委屈的性格。因此在学校里和他人交往时,常常会发生一些摩擦。
(1)自我中心。现在独生子女多数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只看到他人的缺点,认为自己总是对的,盲目地自信与张扬,谁对自己提出批评便马上回击,有时还会有报复的心理,在互评时产生偏激的评价。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评价他人的方法,他们说的最多的同学不好的地方,就算方法正确,他们也要找出点毛病来,比如“等于号有点斜了”“三角形的一条边中间画得有点粗”“答后面的冒号没点好”等等。站起来首先是找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同学回答问题的可取之处,甚至故意钻牛角尖。
(2)从众心理。这是学生个体在对他人评价时,因受到多数人的评判意见的压力而引起的自身评判行为、观点变化的一种心理现象。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云亦云”。只会跟着别人说“好”或“不好”,而不是进行分析。这种不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盲目从众的情况,严重干扰了教师利用提问达成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
(3)个人感情效应。这是学生在进行互评时由于自身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评判结果的现象。少年儿童很可能因为自己和被评价者比较要好或不好,以自己的好恶来评判别人的观点,凭个人感情对他人评价,去否定他人。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时常造成因为感情因素而不顾客观事实的结果。
二、教学中学生学会欣赏的重要性
孩子们有自己不喜欢的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不能就此放任孩子的这种思想。我们应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也有缺点,别人也有优点,让他们学习看别人的优点,而不要老盯着别人的缺点看。告诉孩子,有的人虽然我们不喜欢,但是我们绝对可以尊重和欣赏他人。
欣赏他人,是对他人的鼓励和肯定,也是对自身的一种反思。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被人赏识的渴望。”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渴望得到欣赏,得到赞美,无一例外。我们赞美他人就是对他人某一方面的肯定,就会给他人以信心,使他人心情愉悦,同时也是对自己言行的一种反思。现在数学课堂上更多的是对数学知识、方法策略的探索,在探究过程中就需要学生相互欣赏、相互鼓励,从中学习他人的奇思妙想,或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完善自己的方法。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的方法
由于学生受自身生理、心理特征的影响,一方面渴望对自己肯定的评价,一方面又在片面、不够客观地评价他人。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互评过程中,应该做到合理组织、正面引导、以身作则。
(1)及时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教师自己做到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尽量根据实际给予各种不同的激励性评价。课堂上,应正面教会学生互评的方法,向学生说明评价的方法和目的,教育学生应该公平地作出判断和评价,并讲明自己的理由。因为小学生受自身生理、心理特征的影响,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单一、片面的,很容易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2)利用名人效应,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名人的作为就是一面明镜,一根标尺。汉高祖刘邦貌不惊人,力不举鼎,出身草芥,却能在楚汉争霸中击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成功的原因,刘邦自己总结数个“吾不如”,但却“能用之”,充分说明了他善于发现人、乐于欣赏人、充分尊重人的性格特点对他成事的帮助。
(3)在小组互评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淡化彼此之间的相互比较。可以要求学生说说刚才的同学哪里说得好,能不能用以前老师表扬你或同学的话表扬表扬这位同学,而不是让学生找找同学哪里说得不够好。不要把评价变成互相“挑错”和“指责”,这样不但无助于学生向他人学习,还往往会造成同学之间互不服气,只关注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比如,下面一个评语:“辛宇在本学段数学学习中,能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乐于提出问题,常常想出与同学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计算的正确性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这样,把学生对他人评价的注意中心、兴奋点集中在找他人优点,找他人说得比自己好的地方。也使学生人人学会欣赏他人,人人获得成功的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自然形成了,不仅增强了自信心,也学会了欣赏他人。
数学学习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所表现的各种素质,他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小组内同学是最有发言权的。我们应强调关注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强调自我的反思,避免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给对方打分数或划分等级上。毕竟,评价不是真正的目的,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要让更多学生在评价中获得赞赏和鼓励,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欣赏他人,取长补短,让人人都有足够的自信去面对明天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经典小故事[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5.
[2]周弘.教你如何赏识孩子[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
(温州市乐清白石镇中心小学)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