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之道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9462 日期:2024-03-01 来源:论文网
代写论

探析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之道探析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之道

文网:   一、教学方式:由单一老套到无所不用
  
  在“新课标”条件下,语文教师一定要搞清楚“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区别,一定要在真正意义上理解“新课标”,一定要客观、科学、自觉地反思自己的角色定位并最终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新课标”执行者的作用。
  可事实是,在今天的语文教育现实中,“怎样教”在很大程度上已然成为一个“假命题”。因为在社会(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家长等)对教育功能的期待、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知识考核目标及方式等因素没有实质性改变的前提下,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实在有限。于是,在变换新鲜的导语、找一些能和讲解内容合拍的历史典故和现实论据以增强课堂的丰富性这些略显“消极”的措施之外,在教学方式上的改变,可以视为在现实教学实践中达成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突破。
  至于教学方式怎样改变,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需要我们的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但其总的原则应该是由单一老套的“灌输式”到无所不用的“遍地开花式”。比如,对一位初中教师而言,如果执教的班级学业基础比较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那完全可以将教材明确规定的在课外完成的古诗词背诵移到课内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若能再适当加以点拨(如简单讲解、比照课内所学相关诗句进行对比分析等),就能把课外古诗词“背诵”变为课内古诗词“诵读与赏析”,就能在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知识储备、形成基本的学习能力等方面有所作为。再如,对于名文《小石潭记》,虽然教材明确为课内讲读课文,教师亦可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不必将教师预设的本文要传达的思想特征、写作风格、情感表达方式等内容“填”给学生,只要学生能有所体会、有所感触、有所表达即可。假如学生只看到了《小石潭记》的漂亮句子,没有读出文章中作者的寄托,那也不要紧。教材其后还安排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文章,这些文章的主旨相对而言更为明显,在学习了这些篇章以后,教师再结合《小石潭记》稍微引导一下,学生就可以触类旁通。这既补上了以前的认识不足,顺便还复习了前面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经过这样的累积性训练,学生将慢慢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如归类、比较等),渐渐形成学习的能力。
  
  二、教材角度:文学体裁 + 历史意识
  
  在今天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虽然全国已经有多套教材在不同的范围内使用,但一个明显存在的问题就是,除了在所选篇目数量、文章类型比例(如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比例、诗歌与散文的比例、课内篇目与课外篇目的比例等)、课文难易程度等问题上有所不同之外,几乎所有教材的编选体例都是相同的,即完全按照文学体裁分成一个个单元。而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媒介,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其对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现有各种教材的编选动机,仍旧局限在让学生领会人文精神的多层次内涵上,局限在通过不同的文学体裁来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上。这个看似“合情”的动机,如若缺乏历史意识的支撑,那就会“跑偏”而成为不“合理”的动机,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脑海中只有一堆由各种类型文章构成的“大杂烩”——有高扬自由之旗的诗歌,有抒发多样情感的散文,有针砭时弊的杂文,有繁辞俪句的骈文,有意味深长的寓言,有曲折生动的小说……而当我们问学生下列一类问题:为什么《滕王阁序》只会在汉唐间产生却又千古流传?为什么说《窦娥冤》是元朝社会生活的标本?为什么后人给予鲁迅《药》那么高的评价?学生往往不能回答,或者答非所问,其症结就在于学生没有把课文放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下去认识,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文学发生、发展的有机历史链条。这告诉我们,只着力于教材篇章的具体选择,离真正的教材改革还有很大距离。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因此,在教材编选暂时没有取得新进展的情况下,教师主动性的发挥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注意铺垫历史的线索,通过历史的演进去呈现文学的发展。要让学生明白,文学作品是作者彼时彼地的独特感受的产物,要读懂文学作品,必须走“知人论世”的道路。而要“知人论世”,就必须回到历史的语境之中。比如,鲁迅先生在《青年必读书》中主张少看甚至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如果我们离开历史情境,我们只能够看到鲁迅对中国文化的不认同与不理解,而无以体会他抛弃历史包袱、急于突破传统、立“真人”以救中国的热切之情。另如,如果缺乏历史眼光,读者眼中的朱自清《荷塘月色》就仅仅是一篇富于条理、修辞方法多样、注重遣词造句、热衷引经据典的优美散文而已。
  
  三、教学审美:人格塑造中的情感熔铸
  
  今天的中学生,处于复杂的社会现实、多样而虚拟的网络、伴随青春期而来的懵懂的情感世界的交互影响下的极度的不稳定状态。一方面,有着或多或少的虚荣,有着半成人化的衣着打扮,骄纵中也许带着对学习的不屑,孤傲下兴许隐藏着深深的自卑和不时流露的青涩;另一方面,他们多半有着好强逞能的心理,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经常用对抗的方式去应付不能做好的事情,同时,他们又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理解和承认。
  所以,在中学生向成人阶段逼近的年龄条件下,塑造学生的人格,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师透过课文来升华、完成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锐利武器之一,就是在师生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用教师无私的情感去熏陶学生,铸造其健全人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要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教师能否在一片土壤上种出参天大树,就看教师能否真正将情感融汇在教学过程之中。比如,在今天通行的各种教材中,几乎全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并用作我们学习的范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中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崇尚和热爱,凝聚了作家的真实思想,表现了作者对事物本质、对社会现实、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和学生共同品鉴这些真理性认识的同时,能带着情感回归作品的“文学”本位,最终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达到文学意味和历史兴象的双重体认。比如,在学习《沁园春·雪》的上片时,面对“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样的句子,我们不但要看到毛主席对壮丽景观的描摹,更要看到其阔大的胸襟、宏伟的抱负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另外,我们可以再看看闻一多先生的名诗《死水》。《死水》通篇采用象征手法,诗中那“一沟绝望的死水”,是满目疮痍、腐败衰落的旧中国的象征。诗人以美写丑,通过第二、三两节中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等看似“色彩斑斓”的意象,用反衬手法,写尽了死水的丑(恶心、腐臭、衰朽等)的本质。类似这样借他物、借他景而抒己情的写作范例,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师就是要从这些描述中,激发学生崇尚自然、热爱生活、心系祖国的美好情感。
  四、结语
  当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的确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除了文中所述,诸如语文教育功能的具体发挥、传统文化的准确传达、语法等基础知识的传授等,都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笔者认为,只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思考、改革、反思这些问题,语文教育的美好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