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态度危机及干预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9457 日期:2024-03-01 来源:论文网
一、引言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文化的教育。文化的教育就是根据社会文化的有价值的内容所进行的为培养个人人格精神的一种文化活动。”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构成的一部分,语文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一种文化的生成和创造的过程。” 说到底,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同时,在教材的编写建议中也有相关明确表述。毫无疑义,语文教育追求多样文化的教育价值观,即通过语文教育,使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并能接纳尊重多样文化。多样文化涉及不同区域、民族、宗教、性别等等问题。仅就中华民族文化而言,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一民族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绚丽丰厚的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以汉民族文化为主流文化,多元文化教育不仅要尊重主流文化,而且要尊重非主流文化。语文教育中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尊重,是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对人类文化的丰富,是为人类应做出的贡献。但是现实问题在于,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却未在语文教育中得到足够的重视,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无论是社会还是教育本身,理论的存在被现实的缺位所消解。现实的缺位,表达出的不仅是教育物质和行为的问题,更深刻反映了语文教育的态度危机。危机干预应该是多层面的,需要针对中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针对教材、教师等,但深层危机干预应该针对作为教师孵化器的大学师范教育和作为孵化土壤的社会教育。
  
  二、同化还是独立?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在《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一书中阐述:文化的两大特征,一是民族性,一是时代性。 文化的时代性说明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的,它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要在这种变迁中进步,并因进步而存在。文化的民族性则又说明文化还有相对稳定性、持续性,这样才形成民族文化传统。任何民族任何时代都必然面临艰难的抉择,既企望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以不被其他文化所融合、所消弭,又渴望在新的时代有所发展并得以认同。
  当前,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空前艰难的存在选择。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少数民族只有融入现代社会才能改变贫困,获得发展。发展了,存在才成为可能。而经济的发展是和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文化的封闭固守,一味拒绝,导致经济落后,落后的经济使文化失去存在的物质依托。从这个逻辑上说,当前少数民族文化走向融合有着现实合理性。但是这种文化的融合正在使少数民族文化丧失其独立性、特异性。比如,少数民族孩子正在哑言于本民族语言,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习俗越来越陌生,对自己的文化越来越缺少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现代化的强势紧逼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正在消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这个民族世世代代积累的文明成果,是这个民族不断发展的源泉,是人类文化丰富的源泉,文化的消弭则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消亡,是人类文化的重大损失。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困境在于既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又要努力拯救被逐渐紧逼走向消弭的危机。那么教育的态度和立场是什么呢?只有明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才能引导正确的行为。“文化的国际性,不是用某一种文化来取代所有的文化,而是各种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使各自的文化更加繁荣和发展。” 语文教育对待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正确态度:没有存在就没有融合。存在是融合的基础,存在是构成融合的个体分子。当一种文化和教育只剩下主流主导文化教育的时候,文化教育的融合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文化和教育的视野也将被削弱,文化教育的发展将走向终结。在教育态度明朗化的前提下,具体的教育思考才成为可能。
  在教育传统和现实背景中,语文教育的当下选择是争取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存在与独立。当然,所谓存在与独立涉及多个层面,涉及课程、教学,涉及社会、学校、家庭,涉及中小学、大学。存在与独立的具体方式是多样的,比如:设置专门的课程与教学,在综合性课程中共存共融等。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坚持还是放弃?语文教育的现实态度行为审视
  
  新语文课程改革,置身于全球多元文化和国际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对多样文化的尊重和接纳。社会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氛围,使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认识从理念上进入我们的视野。然而,教育的现实却不乐观,在语文教育现实中,我们至今看不到任何一套国家语文教材中有有分量、有价值的少数民族题材内容,甚至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语文地方教材、校本也难觅踪迹。教学中,即使是在少数民族文化大省,语文教学也缺少有意识、有计划的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机渗透。少数民族地区大搞双语教学,但却是把少数民族语仅仅作为汉语教学的工具用语,这严重背离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初衷和本质。还有的地方粗暴解散少数民族学校,淡化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认为这不利于民族团结,这是对民族文化独立性的无知混同或错误认识……理念的倡导和实际的淡漠形成巨大的反差,行为的误区扭曲本质的认识,现实的态度行为架空了理念,语文教育中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正在背离课程的倡导,作出现实的放弃。
  
  四、大学教育的干预
  
  大学师范教育是教师孵化的土壤。作为职业基础和起点的大学师范教育,要提供相应的空间帮助促成大学生建立开阔的高起点文化视野,形成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培养研究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能力。大学肩负着学生文化养成、职业能力形成的责任。
  一个人文化态度和能力的形成,一方面靠专门的学习训练强化,另一方面需要在一个大的文化教育氛围中多角度的接触、学习、感悟。大学是文化教育研究的集中地,是人才孵化器,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状况与大学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模式有着直接的关联。
  1.形成大学教育中关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全方位渗透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研究是专门的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文化专业课程相互交叉融合渗透,比如哲学、宗教、文学、美学、语言等课程中本身就包含有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会更丰厚,思路和视野会更开阔。作为民族文化大省,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有责任、有优势,有价值。如果作为具有研究学习优势的大学能够形成一种浓郁的学习研究氛围,各学科能共同担当,互相促进,以这样的氛围来教育影响学生,毫无疑义,学生的少数民族文化素养会更厚实,他们未来的职业起点会更高。
  2.构建大学教育中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独立空间
  任何大学教育单有综合性教育是不够的,综合性学习养成的是综合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底蕴,而专门的专业的学习训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规范和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应当为大学生少数民族文化和教育素养的形成构建专门的教育空间,比如开设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类的专门课程,鼓励组织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进行研究,并对其学习和能力进行必要测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学里其实不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专门研究,许多大学不仅开设有专门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课程(比如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等),还建立了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所,还有众多学科的众多学者在进行着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但是,遗憾是:一方面我们的专家学者在深入研究,在极力呼唤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传承,另一方面却对作为文化传播主渠道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关注远远不够。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没能和中小学教育有效对接沟通整合,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成果无法转化为最有价值的中小学教育内容,这是一种流失。但由此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关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问题,如果我们少数民族文化专家的专门性研究能延伸到中小学教育的领域,如果我们大学的相关课程能与中小学课程沟通,如果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能多一些交流沟通,那么将会极大改善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当前面貌,无论是教师对待少数民族文化和教育的态度,对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还是所采取的教育教学方式都会有积极的意义。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大学需要一种积极热情的态度来对待少数民族文化,需要一种有效的方式促进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这既能直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从教育的角度看,又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积累他们的学习研究素养,建立他们未来的职业较高起点。
  
  五、社会教育的介入
  
  少数民族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必然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异性丰富了我们的社会文化,其文化精华滋养了整个中华民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作为民族文化大省,富有保护、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是教育的土壤,是教育的大环境,社会教育系统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社会形成一种尊重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浓郁氛围时,其实就为民族文化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环境,提供了最有价值的语文教育资源,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将有力的促成民族文化发展。当前,我们的社会在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有许多作为,许多民间的和政府的传承研究机构、展示宣传活动、展览平台、研究成果相继出现,但遗憾的是却没有与教育形成良性互动,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介入的态度不积极、不主动。社会关于少数民族的文化活动从起点上就缺少对学校语文教育的统筹考虑规划,活动的开展也没有延伸进校园进课堂,作为文化宣传传承的最大群体对象恰恰被忽略。从语文教育这个特殊的领域来看,今天依然缺少对社会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动态、研究成果的关注,比如,从国家到地方再到校本的三级语文教材体系中少数民族文化的相关资源仍然十分欠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少有涉及少数民族文化的,少有与社会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同步携手开展的,更谈不上活动的计划性、系统性、规范性。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意识,还是教学行为,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有机渗透,积极拓展的空间都极为有限。
  六、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宽容与规范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途径,做好学校教育的工作,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阶段有效地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无论教师教育、教材建设、课堂教学等都需要展开全方位的系统工作,既要科学规范,又要积极探索,富于创造性。
  1.教师教育
  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教师的认识和态度对教育起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要提高教师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文化水平,理解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学习和建立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正确方式、态度。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去评价某种文化的高低优劣,重要的是构建一个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平台,创造一个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尊重各民族文化。
  2.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物质凭借,要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段增加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文学语言等学习活动材料。
  在统一教材中创建或利用好已有的空间平台,安排适合学生需要的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文学内容。
  在统一教材之外各地各校加快少数民族语文教材的建设,完善教材体系。
  3.教学规范
  关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这个空间内,应该体现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等等应该从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的角度科学构建,不应该随意而为、凭感觉、凭想象,我们的教育研究、管理部门应该加快研究、系统教育、规范管理。
  当前,无论在世界范围,还是在多民族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及其教育的重要性,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正受到空前的重视。语文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研究应该是多领域、多角度、多层面的,教育的态度危机及干预应是第一位的。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