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如何提高学生的质疑精神:首先,阅读要伴以问题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疑难问题;其次,教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技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最后,学生学会质疑,对阅读内容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质疑;问题;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基本能力,它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是阅读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手段。“疑”是思维的发动机。黄宗羲曾经指出,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当中提及的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其实就是主动、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令人忧虑的是语文课上学生缺乏质疑精神,较少有提问和回答的欲望。较多的是消极听课,只学不问,有问不答,等待老师自问自答。语文课无问题现象已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无思考也就无问题,无问题也就无进步。质疑在语文阅读中是如此重要。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呢?
一、阅读要伴以问题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疑难问题
阅读不是单纯形式上的浏览,其实质是通过展开思维,调动原有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最充分的感知、领悟和鉴赏,并借助联想、想象内化积淀为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因此,有读有思,边读边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由于现代中学生阅读内容十分广泛,文章意蕴理解多元化,再加上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如果没有问题引导、点拨,学生阅读时就会天马行空,或暗中摸索。如果教师设置出最佳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将作品内容与社会生活连接,让作者的情感宣泄与自己的心灵体验碰撞,那么,学生就会展开思维,凝神思索,进而披文入境,由事见情,就会慢慢感受到文章的文学气息和人文精神。
二、教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技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提问并不容易。语文课学生不喜欢提问题也许有一些重要的原因:不知道该怎样提;或对提问的方式方法,内容叙述的要求等没有掌握;有时即使对某种现象产生了疑问,但害怕提的问题过于浅显或落俗而遭人讥讽等。所以,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找问题或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做法有如下几点:
1.学会从课文中寻找问题
围绕课题寻找疑点。课题便是文章的“眼睛”,要是学生能围绕课题提问题,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同时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方法、背景等方面去设疑、思考和解疑,还可以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探究能力。 2.从答问题中学会问问题
对于那些不知如何提问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提问和教师设计的问题对他们具有很大的示范性和启发性。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提问示范,设计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思考兴趣,且具有一定的梯度,让悬着的果子摆在“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位置,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在层层剖析中,在问题的解决中去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而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对问题的模式也有所了解,他们会模仿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地、更好地提出问题。这对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都有正面引导作用。
例如,在教学《山居秋暝》时,就可设计如下问题:
(1)王维是哪个朝代的?他的作品主要是反映什么的?这首诗的题目“山居秋暝”点明了哪些内容? (2)首句创设了怎样的一个环境?中间两句作者描写了怎样一个画面?他是如何描写这个画面的? (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映作者怎样一种情绪?
(4)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追求?
这样引导提问学生,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地学习诗歌鉴赏的内容后,可以启发学生“让你自己学习古代诗歌,你可以通过哪几方面来学习?”然后引导学生模仿运用,提出类似问题来自学该部分内容,掌握有关知识。假如我们平时都能做好示范、引导,学生自然潜移默化,从而学会向老师和同学发问,并在向老师和同学发问时,把学习内容引向深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他们不再满足于弄懂几个问题,也不再对教师和教材所说“照单全收”,而是会产生许多自己的想法,产生许多新的困惑。
课堂上“一家之说”少了,“异口异声”多了;下课后,围着教师问这问那的学生多了,教师可以“轻轻松松”地走出教室的机会少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和发展。语文教师只有真正做到这些,语文课程改革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三、让学生学会质疑,对阅读内容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吕淑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使学生乐学、善学,离开教师也能学。”由教达到不需要教,需要使学生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难。
学生质疑,时间可以放在课前、课中、课后,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一课教学全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随时可以提出问题,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
1.课前预习中的质疑
预习是学生自己动脑求知,自己主动探索的重要方法。预习不仅仅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通晓学习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困难所在,以便带问题上课。因此,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治本”方法。
2.课堂教学中的质疑
经过了预习阶段,学生都熟悉了课文内容,笔者就让学生就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等各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时,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启发、引导,学生就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能不能换成另外一个词?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等等。大部分问题一提出来,就会有学生作出解答。有时,一个同学答得不够完整,教师还没来得及评价,就会有学生举手补充。有的问题学生一时想不到点子上,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花太多时间的必要,就师就要适当地点拨一下,然后进入下一个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就师要善于运用赞扬的方法,既要表扬学生的优点,又要表扬学生的勇气,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才能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发现更多的知识,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时,学生的回答确实是挨不上边,笔者就说:“某某同学虽然没有给这个问题做出解答,但他给我们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这样,就不会打消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在质疑的过程中,有时还会出现一些争议较大而又一时难以统一意见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正好是文章的重、难点,笔者就让学生把这个问题板书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这样,通过质疑,既训练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质疑中,教师不轻易给学生出题(除非学生有明显的疏漏),更不给学生答案,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还是要教给学生的。这样,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能全面提高。
3.课后复习中的质疑
遗忘曲线证明了及时复习的必要性。孔子说得好:“温故而知新”,课后教师大可质疑问难。如“这节课中我们学到哪些知识?你认为哪些知识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你觉得这节课掌握最好的知识是哪些?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提出来讨论等。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学中教师的法宝。“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相信随着学生质疑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的。
参考文献
[1]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2]张红苓,张锐.中学语文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3]黄兴耕.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途径[J].中学语文教学,2004(7).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questioning spirit: firstly, reading going with questions and teachers should design difficult questions in teaching; secondly, teaching students questioning skills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questioning awareness; at last, students being aware of how to question and how to raise questions and solve questions for reading contents.
Key words: reading teaching; questioning; questions; reading ability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