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文教学的新出路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9176 日期:2024-02-28 来源:论文网
(免费

关于作文教学的新出路关于作文教学的新出路

论文下载中心)

摘要:针对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指导难的问题,本文试着从培养思维发散性、改变命题方式、营造现场感和创新激励机制等几方面来阐述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命题方式;现场感;激励机制;教学策略

  小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往往出现素材缺乏、打不开话题、叙述不具体等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识是习作内容远离儿童现实生活,儿童没有写作冲动,儿童话语方式受到过多干预。其实小学生不是不会写,而是因为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等方面存在不足。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多从教法入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多探索属于自己教学实情的作文教学策略。
  一、冲破思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习作基本称为“勉强习作”--习作内容雷同严重,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与教师作前过多指导有关。为克服这类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从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大多数学生只是写妈妈怎样关心自己的事,往往千人一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
  有些作文题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作文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作文来。例如:“在学雷锋的活动中”这个作文题,一般来说,中心应该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作文时,可启发学生思考: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
  为了克服学生作文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作文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①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定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河山的赞美”。②受《挑油工》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③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同一材料多种体裁
  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组题目:“我们的校园” ( 侧重于记叙和抒情 ) ,“我们的学校” ( 侧重于说明 ) ,“我爱我的学校” ( 侧重于议论 ) ,“我们学校的未来” ( 侧重于假想 ) 。
  二、改变命题方式,培养学生表达的多样性
  许多老师忽视习作命题的重要性,很多习作题目还是一些80、90年代的题目,比如《一件难忘(或印象深刻)的事》,《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我的学校(或老师、父母、故乡……)》等,都是老掉牙的题目。教师在指导学生写的时候还是这样要求:写有意义的事,写感人的事,人物要“高大全”……其实现在小学生的生活里真的能遇见那么多有意义、感人的事吗?所写的人的精神品质真的那么高尚吗?网络上所谓的“五子登科”型 ( 抱孩子、让位子、捡包子、扶瞎子、推车子 )的学生虚假作文就是明证。非常明显,这样的题目根本就没有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心理,无法引起学生表达的强烈欲望,却造就了一批有一批说假话的学生。
  其实,习作题目的命题很重要。那么怎么选个好题目呢?习作题目一定要触及学生内心的生活感受和情感积淀,通俗地说就是触及他内心积了多年的、还没说出来但很想说的东西。一个小学生语文成绩一直很差,但是在小升初的考试中,他的作文却得了高分。老师很惊讶,查看他的试卷,发现作文题目是《其实,我不想……》。这个题目对于那个小学生来说真是个好题目。他把他多年来对语文老师的厌恶和对语文学科的恐惧写得非常真实,引用的事例是语文老师骂他是个“无可救药的傻瓜”,他把事情叙述得十分真实详细,心理描写非常细腻。可以说这个题目触及了他内心多年郁积的委屈和愤怒,所以他才文思泉涌,笔下有神。一个平时不愿写甚至老师觉得他是“无可救药”的学生,怎么能在关键的考试中,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出一篇高质量的作文?习作题目切合学生的心理是最关键的。
  好题目还应该活泼的,有趣的,有潮流感的,能吸引人眼球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电视剧名、电影片名、店铺名和广告名等的取法,在喜剧、小品、相声中习得幽默的语言。
比如《暑假趣事》能否改成《暑假偷着乐》,《森林大会》说成《动物总动员》,《兔妈妈和她的孩子》借鉴《修女也疯狂》的说法命题为《兔子也疯狂》,《快乐的元旦》变个说法为《元旦大乐透》。这样的习作题目,学生看了马上兴奋,“话匣子”立刻打开。
  三、杜绝“空对空”指导,营造学生体验的现场感
  小学生习作没有“情感体验”,没有现场感,写起来一定空洞。有些学生不会写作文,但很会写检讨书。为什么呢?是因为他自己亲自作了这件事,体验了事情的全过程。他能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还有自己对这件事的感悟。怎么叙述犯错的事情的过程,用怎样的词描绘自己的所作所为,孩子是很谨慎的,这就是遣词造句,就是有序表达。写检讨书给了习作指导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情境设计的现场感。
  所谓现场感就是要让学生可以直接看到事情的发生过程或者自己真实经历这件事。比如让学生写活动,可以在课堂上看活动的开展,也可以亲自参与到活动中来。传统游戏--贴鼻子就是一个典范,让学生蒙着眼睛贴鼻子,说贴前感受:蒙着眼睛什么感觉?这样走什么体会?其他同学看到贴的人什么样子?说贴的时候的感受:怎么贴的?遇到什么困难?谁怎么帮助的?贴歪了,其他人什么表现?说贴后感受:贴对了,参与人和同学、老师怎么做的,说了什么,什么心理?贴错了呢?这样具有现场感的素材,学生不可能不会写。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写自己真实经历包含事情经历和心理经历,对往事的回忆需要教师善于找到学生们共同的话题以引导学生诉说,在追求话题共性的同时追求叙述的个性,在学生充分叙述个人回忆时,引导有序诉说,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小学生熟悉的顺序去说。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还要适当指导说细腻的心理活动,大胆说,说出个性。要强调的是,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不是说不需要教师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而是因为学生刚进入写作状态,教师不宜用太多的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写作时考虑较多的不应该是写作的方法,而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至于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作文初稿之后进行,指导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才会有真情实感。
  四、创新激励机制,保持持久的写作热情
  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这与教师在批改和讲评中惯用的“纠谬法”只罗列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变“纠谬法”为“评优法”。“评优法”的实质就是激励,激励应贯穿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要拓宽学生习作评价渠道,不要再只是停留在“本--本”评价,如果学生习作只是为了教师一个等级,一个评语,那么他的习作激情不会持久。就习作评语而言,教师要有所变化,评价语言要个性化--你真是个“小李白”!你本次作文在语文老师中的“点击率”最高!
  教师应多用时髦的语言激励孩子。对习作存在的问题,教师多用商量性的语言--如果这里能这样改一改,你觉得怎样?你认真想想,还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吗?将习作延伸化,这样学生就会对习作的进行“二次创作”。还要发挥班上板报、宣传栏等作用,把好作文张贴出来,供全班同学欣赏、交流。教师经常在班上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学生很有成就感,可能影响其一生。
  学生的好作文可以推荐到小学生常看的期刊发表,这对孩子来说是最幸福的,最能产生持久创作激情。不能发表的好文章,留底在学校的广播站“红领巾小广播”全校播送,这样的荣誉也是很难得的。教师最好是在班上做一本优秀作文集,一届届学生的优秀原创作文留下来,编辑成册,人手一本,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发表的机会,这样的小册子既是学生永生的纪念,也是教师教书生涯的最宝贵的财富。
  激励是“魔法棒”,它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产生自信。一个人一旦有了自信,就会产生追求完美的愿望,从而促使自己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学习作教学策略很多,无论是什么方法,都是一个目的--学生有话说,说得不空洞,写得很自然。我们拒绝无病呻吟,闭门造车,让孩子们在我们有效的指导下,“我笔写我口,我口说我心”,让习作不再是学生的噩梦。
  

参考文献


[1]王芳.习作不是绳索[J].福建教育,2006(9).
[2]郭江玉.小学作文教学几点方法[J].江西教育,2006(5).
Abstract: Studying problems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writing teaching, this paper expounds primary school writing teaching strategies in terms of cultivating pergent thinking, changing testing forms, creating liveliness and innovating incentive mechanism.
Key words: pergent thinking; testing forms; liveliness; incentive mechanism; teaching strategies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