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备课方法初探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7881 日期:2024-02-17 来源:论文网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担负着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重任,要使大学生学到“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最贴切的生活启迪、最透彻的人生感悟、最动人的人生体验”,就必须备好课、讲好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笔者统观全书,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要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师、备社会四个方面着手备好课,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备课 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为“基础”课),课程体系严谨,内容科学,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时代性和针对性,比历史上任何“思政课”都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它旨在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对于“教学生如何做人”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使“基础”课这本好教材“内化”成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使学生学到“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最贴切的生活启迪、最透彻的人生感悟、最动人的人生体验”,就必须讲好这门课。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么如何备好这门课呢?笔者统观全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识如下:
  一、备教材
  “基础”课教材不同于其它任何一门学科、任何教材,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贯穿全教材,是以培养人、塑造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很强的逻辑体系、理论体系。因此要备好课,必须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领悟各章之间的逻辑联系问题。
  “基础”课教材各章之间有严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体系,如第一部分1—3章,属思想教育的内容,主要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旨在培养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科学世界观的形成,能指导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形成,社会主义道德观又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所以,第二部分4—6章的部分内容集中阐明了“道德观教育和养成的有关问题”,其逻辑思维是遵循由抽象到具体的路径。第三部分5—6章的部分内容和7—8两章,阐述了法制教育的问题,其逻辑思维是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路径。
  总之,教材从绪论的“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为逻辑起点,顺次经过三个部分共八章,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体现了教材严谨的科学性。最后到结束语“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教材的逻辑归宿。所以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做到深入浅出,在讲台上才能游刃有余。
  第二,要把握贯穿全书的主线。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基础”课教材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是一条贯穿全教材的主线。在绪论中有独立一节着重论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以及践行的意义,以此统领全教材,把“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分别融入了各章之中,并将各章内容对照分析。如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就要求大学生“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因此,备课时应找准结合点,有针对性地教学。
  第三,要着重把握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系。
  “基础”课教材,不是原来“98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的简单叠加,而是充分吸收了这两门课程教材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还吸纳了交叉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基础”课教材继承了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两门课的基本成分,并将思想道德与法律统一为一体,相互渗透在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中,共同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第四,要着重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教材中的理论性、政策性、时代性、针对性都很强,因此,老师备课时一定要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以及他们关心的焦点、热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学生才会爱学、想学。备课时一定要依托教材,切忌盲目放大内容,使教材与实际相脱节。
  二、备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直接服务的对象,教师在备课前都要深入了解本院、本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关心的焦点、热点,具体做到“四个一”:看一份档案,了解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思想状况、操行表现;开一个座谈会,就焦点问题、热点问题以及对学院、对专业的看法展开讨论,直接从大面积了解学生入校后的思想动态;谈一次心,对少数学生的个别现象重点做深入、细致的了解;算一笔账,以此教育学生,要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要通过“四个一活动”找出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备课。比如有少数学生对党内一些领导干部出现的腐败现象认识不清,因而对共产党的信念产生了怀疑;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甚了解,对各国的国情特征不明白,认为我国目前还不如美国、英国、日本,产生了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动摇。
  针对这些问题,老师要结合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第二章第二节,运用历史方法、辩证方法、对比分析方法进行备课,然后有针对性地教学,做到有的放矢。特别针对当前学生中存在的道德失范、价值扭曲、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通过“四个一活动”能获取第一手资料,这样讲课才有针对性。
  三、备老师
  “基础”课教师备课不同于其它任何学科教师备课。备课的过程也是潜心修为的过程,每个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都要把教材的知识同践行其中的要求紧紧结合起来,在提高和增强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这样的教学才能有号召力。老师应表里如一、知行如一,时时处处做学生的楷模。但有少数“基础”课教师不能做到“五真”(真学、真懂、真信、真讲、真做),说一套,做一套,台上宣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课后实讲“西化”、“分化”的滥调,对社会上的个案现象不加以分析地发泄不满,甚至攻击、诋毁我党。试想这样的教师形象又怎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导人呢?因此要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做到心口如一,用形象影响学生,用行为教育学生。
  四、备社会
  毋庸置疑,备课≠背课。“基础”课的备课更是如此,备课不是单纯的从理论到理论,不是单纯的从教材到讲稿、到课件,而是要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一是要了解社会形势,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近期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将现实的、鲜活的社会现象与教材的理论对应分析;二是要掌握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社会带来的冲击、文化的碰撞以及并由此产生的社会现象,用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进行辨析,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侵蚀;三是要安排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组织参观法制图片展等,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让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在社会实践中升华。
  当然,备课时还要注意“基础”课与其它“思政课”的关系。“基础”课属于“思政课”的范畴,二者既有区别、各有分工,又彼此联系、功能互补,共同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另外,“基础”课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实践性,它旨在培育和养成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和行的统一,注重“规范”向素质转化。
参考文献
[1]罗国杰 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与特点,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10)。
[2]葛茂林 许慧英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沧桑》,2007 (05)。
[3]刘凤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新教材之我见[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 (05)。
[4]刘文晓 张燕 科学发展观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探究[J].文教资料,2009(5)。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