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追寻生活化游戏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基于这一基本理念,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积极开发鲜活的数学资源,挖掘现有教学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对现有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让学生走向社会,亲近生活,大胆地去实践、探索,使呈现形式单一并与实现生活脱节的数学内容变成富有现实性、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数学内容走进儿童生活,让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如,我把平时的计算练习有机地结合到游戏之中,经常组织学生利用“开火车”、“钻山洞”、“过独木桥”、“找朋友”等游戏活动进行计算练习,学生兴趣盎然,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二、设计生活化游戏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数感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创设现实生活的游戏情境,培养学生的数感。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感到一种欢乐,一种享受,但游戏活动必须紧扣教学内容这条主线来展开,让游戏活动和知识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游戏助学,使学生在愉快而欢乐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创设游戏,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如“打电话”说一说家里的电话号码或父母的手机号码、“数数比赛”班上共有多少人、“巧记号码”你家的门牌号码是几号等等。这样的游戏设计,既贴近学生生活,同时也使原来抽象的数字具体化、情感化,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体会到数字的丰富内涵,从而增强了数感。再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后,我组织同桌学生进行“猜数字”游戏活动,先让一位学生从自备的11—20数字卡片中任意抽取一张,然后让同桌的另一位同学猜“我拿的是几?”猜数的同学如果说出的数比卡片上的数大,手持卡片的同学就说大了;猜小了就说小了,直到猜对为止,然后再交换进行。
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11—20各数之间相对的大小关系,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创设生活化游戏的教学形式,开发学生智力
《课标》要求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结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一些服务于教学内容的游戏活动,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中,我再次组织学生开展套圈游戏活动,但游戏规则有所改变。我先在地上依次放5个塑料瓶(相邻两个塑料瓶之间隔一定距离),要求学生任意套哪一个,但是所套塑料瓶的远近不一样,得分也不一样,从前往后套中第一个得一分,套中第二个得二分,套中第三个得三分,套中第四个得四分,套中第五个得五分。“有位小朋友一共得了9分,他的3个圈可能套在哪里?”让学生在组内展开讨论。由于有了亲身的活动经历,学生的思维像打开了闸门一样,讨论得非常热烈。有的说:“他可能都套住了第三个塑料瓶。”有的说:“他可能一个套住了第五个塑料瓶,两个套住了第二个塑料瓶。”有的说:“他可能分别套住了第五、第三、第一个塑料瓶。”还有的说:“他可能分别套住了第二、第三、第四个塑料瓶。”……答案真是丰富多彩。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充沛的精力得到正当发泄,并能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观察、试验和探索,从而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开发学生的智力。
四、巧设生活化游戏的数学练习,诱发学生创新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练习,让学生埋头走进“生活天地”,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的内在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之后,我设计了一个购物游戏活动:几位小朋友到“小小文具店”里去购买他们所想要的东西,在购买的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你知道这位小朋友需付多少钱吗?”“他可以怎样付钱,你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此时,课堂气氛格外活跃,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地理解了不同的付钱都是可以的,而且巩固了1元=10角,1角=10分和人民币简单计算等知识,体验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游戏活动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在游戏活动中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交替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展了智能,使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发展,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