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7461 日期:2024-02-13 来源:论文网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二、给予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
  三、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实现学习上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
  四、注重实践运用,提高探究能力
  教师不仅要用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例如,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我设计了有关“最简分数”这一问题情境:有一学生说“分数的分母中如果含有质因数3,这个分数就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另一学生说“分数的分母中如果含有质因数3,这个分数也可能化成有限小数。”两个学生谁说得对?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探究,然后汇报。这样,使学生始终处于矛盾之中。
  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最好不要简单地、直接地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学生自己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2.给予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
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由此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的思考,更无法代替几十个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做数学”使他们亲自体验了获取知识的快乐。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仅在获取数学的知识,更在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当学生弄清长方体的表面积意义后,我适时地提出“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长方体,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求出它的表面积。”一会儿,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这样通过学生亲自操作自己归纳总结的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理解更加深刻。这种独立探究虽然从时间上要比老师讲花费得多些,也许因此使练习的数量减少,但实践证明,学生真正懂了、学透了,这种“费时”、“费力”是很有价值的。同时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
  3.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集体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实现学习上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
  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合作技能的培养,包括听的技能、说的技能和交往的技能。
  4.注重实践运用,提高探究能力
  实践运用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更好地体现数学是从实践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实际是紧密联系的。让学生在探索中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教师不仅要用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学完了“最大公因数”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小红家新买了一套楼房,准备在客厅铺正方形地砖,通过测量知道客厅的长是5.4米,宽是4.2米。要想使地砖无剩余,地砖的边长可以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从而在探索实际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总之,主动探究就是要将学习更多地看作独立获得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这种学习过程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它可以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索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通过实践总结,我认为探究式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成功的探究式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要注意培养和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这个动力可以表示为“探究欲﹢成功欲”。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而这种天性就是广义探究的天性,作为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的这种天性逐步转化为对知识主动探究的需要,在转化过程中体验成功,使学生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进而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并形成个性稳定保持下来。
  2、要指导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基本途径“大胆尝试﹢理性思考”。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尝试,要注意培养学生直觉的批判性和知觉的创造性,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又要指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善于尝试。让学生逐步摸索总结适合自身特点的探究学习方法。
  3、实事求是,不惟书,惟上。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但它既不是唯一优秀的,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践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博采众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