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应回归写作的本源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本源
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女教师无意中看到自己儿子的作文,题目是《记我身边一个最难忘的人》。可映入这位母亲眼中的第一句话竟是:“我母亲在我3岁那年就去世了……”当时她差点晕倒在地。事后,这个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对此“人生悲剧”并不以为然,因为作文的多数句子都是从各类“作文选”上“借阅”背熟的。又曾据报载:重庆市2007年高考作文题是“酸甜苦辣说高考”,高考阅卷教师普遍认为那年学生的优秀作文不如往年。其原因是以前考生写文化散文都有套路,引用名人的诗句和话,然后加点材料,词藻华丽就能得到高分。这次写高考,没名人可用了,但部分考生引几句杜甫的诗,后面加句话,说这就是杜甫的高考;引句庄子的话,这就是庄子的高考……闹出屈原、杜甫参加高考的笑话。
浮躁的社会、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应试作文,让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做假大空废的文章,他们的作文离生命本体越来越远,和生活实际越来越“绝缘”,我们的作文教学也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怪圈,过多注重于进行理论性的如审题、立意、构思、开头、结尾、过渡等知识化的作文形式指导,忽视了引导学生真实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反映生活,造成了中学生写作心理的缺失,作文心理资源的贫乏。丰富多彩的生活到了学生的笔下却经常是“千人一面”,而学生作文也常是绞尽脑汁,最终还是免不了落入“俗套”之中,没有个性特色,达不到预期的写作效果。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归根结底,语文教育应该考查的,是学生对于生活的认知,是认知中体现出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内涵,而不是浅浅的文字技巧。毕竟,脱离了真实的生活,再华美的文字也是海市蜃楼,其命运逃不过昙花一现。
听听美国普林斯顿招生院长哈格顿先生对作文写作的“忠告”吧:
其一,不要为作文而作文。作文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在一页纸上能完成的故事。
其二,作文里的你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你,而不是一个想象中、理想中的你。你的作文应该表现出你自己的风格、特点,表现出你自己的思想、情趣。关键是看上去像你自己的东西。
“写出真实的你”——这才是作文教学的本质和真谛,也是写作的最起码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写作时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我们呼吁,作文教学理应回归写作的本源——对生活的关注。因为,生活就是最大的作文题材库。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自己的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启发他们对生活现象进行思考,发现蕴涵在其中的意义,抒写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见解。
一、唤醒生活的记忆,培养体验生活的意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作文走进生活,首先应唤醒学生尘封的记忆,帮助他们解决“有什么可写”、“写什么”的问题。很长时间以来,学生写作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沿着这样的学习套路:写作指导——范文引路——命题写作——教师评批。学生也基本在这些范文的指引下模仿练习,缺少了自我与生活的真实,以致“邯郸学步”,把生活这部无字的大书抛掷一边。作文的灵魂在于生命的体验,而日常生活的单调和学习的压力,又似乎让他们变得“麻木”、“冷漠”了,对一些平常小事似乎“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所以要他们的作文写得感性飞扬、有质感,就得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撩拨他们那根敏感的神经,让其渐渐活跃和丰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文章的源头活水,教师们应该从七年级开始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教会学生抓住细节来表现生活的真善美,让学生写自己身边事,说心里话,并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多指导。让我们来看看本学期学生的几篇习作:
《又是粽子飘香时》撷取了自己儿时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奶奶为“我”包粽子,并从这个生活细节中传达出深厚的情感:对挚爱的奶奶、对儿时的欢乐时光以及对故乡的爱与留恋。
《石榴花又开》的作者从院中常开的石榴花和辞世的爷爷身上获得了对生命的感悟:要珍爱短暂的生命。
《快乐,就这么简单》则将目光投向自然,在阳光的温暖、花儿的芬芳、风儿的和煦中昭示人生哲理:只要善于发现,快乐无处不在!
《信念的力量》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入手,抒写自己阅读《贝多芬传》的感悟:贝多芬因他“主宰命运”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的付出缔造了他一代音乐大师的不朽命运。接着,作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使认识更进一步:拥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我们将成为命运的主宰。
以上习作善于捕捉和选取寻常的生活细节和司空见惯的生活内容,但对生活多了一份关注,多了一份思考之后,这些平常的生活便有了价值。由此可见,生活中处处都有写作的素材,关键是要我们善于发现。家庭、学校、自然、社会生活以及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有许多真实感人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这些事情并不一定重大,但只要有一个闪光的细节,能激发我们的内心情感,使人为之思、为之叹,那就是一个好的写作素材。教师就是要在写作指导时唤醒学生尘封在记忆中那些经历过的点滴往事,那些曾或长或短让自己动情过的往事,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就不会假大空了,也不会缺乏真情了。当然,光有素材还成不了好文章,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作一番深入的思考,学会辩证地看待、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善于从小现象、小问题中感受不寻常的情感,分析出不一般的大道理,并在对人或事的叙写、对情理的分析中,传达自己的情感或思考。
所以,唤醒学生对生活的记忆,捕捉生活中感动的瞬间并把它记录下来,让思想的火花在与外物的撞击中升腾,实在是学生在作文成功路上迈出的极为重要的一步。
二、引导学生发掘、巧用写作资源——“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我们的教师经常叹息现在的学生缺乏生活,不是围着学习转,就是围着电视电脑转,“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甚至连四季果蔬都搞不清楚。其实,生活无处不资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只是拥有一座金矿而不自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指导,使他们对熟视无睹的作文资源能“明察秋毫”。教学中,笔者把作文资源分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情感资源三大类,使学生有章可寻、有路可走。
1.自然资源
大自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虫蚁,都会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思索与启迪。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认真思索,并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让大自然的万千景象奔涌眼底,让思维的触角多方接触,并用心去和大自然沟通,把自然属性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与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会给我们的写作提供无限契机,还能在与自然的心灵碰撞中绽放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写出立意深远的习作来。欧阳修《秋声赋》、峻青的《秋色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是很好的典范。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自然多加观察,多加留心,用心灵与自然对话交流,要学着因春天小草透绿而感悟到新的生命的诞生,因秋天叶落而叹惋美好的东西是多么容易消逝。然后把这些心灵感悟用笔生动描绘与阐述,不难写出立意深刻与新颖的作文来。
2.社会资源
学生学习紧张,观察了解社会和深入社会实践的时间有限,而且他们的生活空间比较狭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生活空间只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因此,有些学生写作的时候取材的范围不广,视野不宽,总是写一些学校琐事,内容老套,既缺乏可读性,立意也难深刻。
3.情感资源
雨果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从大作家到普通百姓说不尽、写不完的永久题材。
学生小小的心就是一个博大的世界。他们的幸福、欣喜、平静、忧伤、沉痛、迷惘都是他们成长的记录,把自己的心路历程表达出来的过程,也是洁净灵魂和提升灵魂的过程。写作,又怎能放过这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指导学生把宏观写作资源细分,作文时知道从哪个资源库里拿“米”,“香喷喷的米饭”准能新鲜出炉。
三、启发学生提炼生活,从生活的真走向艺术的真——入乎其中,出乎其外
很多学生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既然作文要写真情实感,写真人,说真话,但当我们同学实实在在按照生活的原样、原貌好不辛苦地写出来时,教师又常常说写得不好,甚至说我们是在记“流水账”。
要回答这个疑问,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两个概念: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真实地反映生活并非按生活的原样,一丝不爽地照描葫芦。虽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但不代表语文就是生活。写作应是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如果完全像自然主义那样拍摄生活,复现客观真实,那只能是呆板、粗陋的。作文的真实,应是材料的真实和表情达意的真实。材料的真实要求是人、事、物、景要与生活一致;表情达意的真时,就是文中的“情”与心中的“意”要一致。“在现实主义,存在着一种描绘和规范,真实与训谕的张力。”因此,对生活,既要入乎其中,又要出乎其外。写作时,调动积累,发挥联想想象,对生活中不同时空的“事实”提炼,剪切,粘贴,虚拟特定的情景,运用语言艺术对生活进行审美地表达,赋予其以更多的智性和灵性,以使读者获得虚实相生的美感。当然,作文能取阅读者,有生活积累和真情实感还不够,我们还得掌握一些常用的抒情技巧,如词语的重叠、句式的整散等,熟练一些抒情方法,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生活的感受充分地、富有真情地表达出来,给读者留下一个灵动的“自我”。
记得老舍先生说过,文学真实来自生活真实,但它不是某种生活现象真实的、肤浅的、片面的复现,而是对生活本质真实的艺术提炼与概括。生活真实往往是零散的,我们须使之集中。真实中往往有金子,也有泥土,我们须取精去粗,详加选择与提炼。一句话,不要完完全全地照搬生活,把生活里真实的本质现象反映出来,这就是真实。
总之,只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一个不停思考的大脑,有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作文必会结出丰硕的果实。“问渠哪得清如许”——有了生活之活水,写作的源泉就不会枯竭;“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学会发掘并利用写作资源,作文之花便长久开放;既要“入乎其中”,又要“出乎其外”,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写作就会驶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成浩.为生命的真实而作[J].人民教育,2010(11).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Abstract: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current writing situ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acking writing psychology and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hoping that writing teaching should return to the source of writing——the concern about life.
Key words: writing teaching; life; source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