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如何把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好的成效,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让兴趣成为一堂好课的激石与纽带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特别是小学数学,往往是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厌烦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特殊感情———兴趣。变厌学为乐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提出问题的主要目的是组织学生在正确表征问题的基础上依托问题解决活动来进行学习。关键要看是不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到问题当中,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程设置的数学知识这条主线,以具体的数学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依据,对教材内容合理地进行二度开发,通过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和采用恰当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一是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于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是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出问题。
比如学习“正方形的面积”时,在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知识基础上,教师提问:“你们还想学习哪些图形的面积呢?”学生通过复习激活相关知识,然后提出自己想学习的问题:“正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并根据自己的方法合作交流推导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三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产生问题。数学教学中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对一些概念或知识往往存在局限性,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的片面性或不完整性,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新型关系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也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说明“我们今天要学什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把知识当作一种现象、问题去研究,经历观察、思考、讨论、合作、甚至争辩、动手实践等过程后构建知识,而后发现自己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所以教师要放下所谓的“尊严”,从讲台上走下去,和学生们做朋友,用心体会他们的心灵深处的需求,用诙谐的语言来与学生拉近距离,让他们敢说、敢想、敢做,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的“实验室”
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它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让教学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原来的教学评价是比较单调的评价,给学生的评价就是“对”和“错”。这样的评价单一,评价方式没有激励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评价就开始淡化。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和促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就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互评也是很好的评价形式。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中,不论运用什么教学手段或技术,都应注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勤于参与、亲身实践、积极合作交流。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让每一个学生的脑和手都动起来,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