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新时期如何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课的兴趣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5739 日期:2024-01-30 来源:论文网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音乐“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这是教师在新时期下面对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倦乏的一个极大挑战。
【关键词】新课改 音乐鉴赏课 兴趣

  一 引言
  建国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音乐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这种新的课程改革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它不仅注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主性,更强调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及其蕴涵的丰富情感及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境界。在这种新时期下,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倦乏成为教师的一个极大挑战。本文从贯彻新课改新理念的角度,来培养学生们对音乐鉴赏课的兴趣。
  我国传统的音乐素质课程,主要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教与学从本质上仍是分离的。主要表现为学生被动地学,老师机械地教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对音乐鉴赏课倦乏。如何使音乐鉴赏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除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外,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兴趣。音乐“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正如歌德所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反之,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兴趣,这既是传统音乐素质教育的补充,也是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全新尝试。
  二 上好音乐鉴赏课,激发兴趣是成功的关键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音乐就是以万物为主题的旋律。”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而对于我们的学生,音乐是他们既热爱又畏惧、既熟悉又陌生的一种艺术。音乐课堂教学,不应再是沉闷的、单调的、固定在教学内的,以教师传授的单一模式,应变得活跃、宽松。让学生主动的去感受音乐,爱上音乐!
  1.以“趣”激发动机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各个学段欣赏课的课程目标要求。其次,欣赏教学要遵循欣赏规律,再次,根据年龄特征,选择作品应适当扩大范围。最后,以“趣”激发动机,以“美”愉悦身心。
  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兴趣,游戏常常令人轻松愉快,它与严肃不是对立的。在歌曲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设置情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以游戏的形式创设情境。“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表演密不可分,要想充分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学实例:我们在上舞剧《白毛女》这节课时,可以先向学生讲述白毛女的民间传说,再创设情景。四个形象角色: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穆仁智,分别由学生来扮演,这样不仅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歌颂了八路军和新社会!
  (2)以游戏的形式启发教学。游戏精神不仅有着游戏的外在形式,而且更具有游戏的内在精神品格。我在教学实践中引入游戏精神引导、启发学生,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自主增加知识的掌握。

  教学实例:我们在上《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听乐器演奏的作品,再辨别是什么乐器,起源于哪个民族,这样可以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以游戏形式进行互动教学。在游戏中,游戏者全身心投入于游戏中,相互敞开又相互接纳,从而不断实现融合与交流。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全面互动,改变传统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在运用“互动”教学方法教学时,将教师的教融于学生的学之中,如何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的整合。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教学实例:我们在上《独特的民族风》这节课时,可以以接歌的游戏形式,一人唱一段民歌,第一个同学唱的一个民族的民歌,下位同学就唱另一个民族的民歌。这样就让同学们在游戏中掌握知识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我国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
  2.以“体态律动”调动积极性
  音乐是体态律动的灵魂,任何一种体态律动的训练都配有音乐,但不能简单的将体态律动理解为听音乐的模仿动作,也不能将体态律动时的音乐理解为一种动作的伴奏音乐。在体态律动的过程中,应该时刻记住,音乐是体态律动所要表现的最终目的。所有的体态活动只是一个媒介,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理解和表现音乐的一个平台。在体态活动中,培养学生听音乐的习惯、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并以身体律动和即兴的表演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再创作。
  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都把律动教学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如达尔克罗慈的体态;奥尔夫基本形体动作教学、声势教学等。律动教学法在我国音乐教育实践中已有广泛的应用,常常把律动教学与创造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教学实例:我们在上《独特的民族风》这节课时,可以以接歌游戏的同时配上舞蹈动作,一人唱一段一个民族的民歌且配着这个民族的舞蹈动作,一个接一个边唱边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全身心地投入于音乐活动中,并以身体律动和即兴的表演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及再创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3.“课外音乐活动”活跃延续兴趣
  课外音乐活动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音乐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特色的音乐教育课外活动。它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满足学生对学习音乐的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进行生动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活跃学校气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增长音乐知识,扩大音乐视野,积累实践经验,巩固课堂音乐教学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全校性音乐活动的几种常见的内容和形式:歌咏活动、音乐会或文艺演出活动、音乐社团。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和音乐才能的施展。
  三 结束语
  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注重突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实践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能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体验音乐、探究音乐、表现音乐,以“趣”激发动机,以“美”愉悦身心,让他们在欢乐活跃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鉴赏课。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2]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克、杜光.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邹阳.音乐教师与新课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5] 吴永贵.浅议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种方式[J].艺术教育,2008(10)
[6]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