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过:“如果学生不越出教科书的范围,也就谈不上对知识有持久的兴趣。”高中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教授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因此在实施与教授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就应拓展课本上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教授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时,本人适当穿插了一些国家或地区的风土人情,不仅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使课堂教学的兴趣倍增,而且能够增加课堂知识传授的有效性,做到让学生学到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
【关键词】外国风俗 地理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过:“如果学生不越出教科书的范围,也就谈不上对知识有持久的兴趣。”高中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教授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因此在实施与教授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拓展课本上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于是在教授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时,本人适当穿插了一些国家或地区的风土人情,不仅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使课堂教学的兴趣倍增,而且能够增加课堂知识传授的有效性,做到让学生学到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
我国科学家宋应星在其《野议·风俗议》中写道:“风俗,人心之所为也,人心一趋,可以造成风俗;然风俗改变,亦可以移易人心。”可见,风俗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区性,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样我们运用一些国家或地区的风土人情来说明当地的地理现象,也可以体现出地理事物的区域性特征或相互印证的相关性。那么如何使用呢?
一 紧记“两个凡是”和“三个注意”
这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与要求,挖掘出教材中相应的风俗习惯的切入点,首先要记住“两个凡是”原则:凡是有利于课文知识传授的可以用,凡是有助于学生理解的可以用。不是所有国家或地区的风土人情都可以拿来使用,这是选择的原则。否则不仅达不到效果,而且会浪费教学时间。
其次在讲授风土人情时,我们要注重“三个注意”。
注意适用:我们要选择出适用的内容。例如:在讲人口的变化时,可以涉及到该国的人口观念、生育观念和婚俗观念等;在谈某国或地区的农业种植类型时,可以涉及到他们的饮食文化、植被气候等;在谈某国工业类型时,可以讲讲该国的服饰文化、商贸礼仪、社交礼仪等等。这样不仅可以使知识传授趣味化,在教学过程中突显出知识的牵连作用,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记忆。
注意适时:在讲授风土人情时,我们应注意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的适时性。如果课文内容中涉及到的,我们可以及时插入,帮助学生理解所教内容,不能漫无目的地乱讲一通或东扯西拉不相关的事情,这样会适得其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注意适度:在讲授过程中应控制住相应的时间,不能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引用的内容不能过长、过多,应适可而止,要提前准备和精心设计。有时讲授是附带的,不能喧宾夺主,偏离重点;有时讲授是在材料中体现,不需要特别提示。
现列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1.与人口变化有关的风俗
(1)印度的迷信与禁忌。在印度,绝大多数人迷信吉祥祸福,尤以南印度地区禁忌最多。比如:认为第一、三、五胎生女孩,便会倾家荡产;第六胎若生女孩,便不好不坏,不富不穷;第七胎如果生女孩,家里必然会穷困潦倒;第八胎生的是女孩,她到哪里哪里就会倒霉;第十胎如果生女孩,家里的财产就会像水一样流走。
在谈印度的人口政策时,我们可以引用上面的材料,从一方面可以说明印度人口激增的原因。
(2)澳大利亚的“丁士”主义。“丁士”意为双份收入,不要孩子。明确地说,就是结婚而不生育,即所谓的“丁克”家庭。在今天的澳大利亚,这种以两人为中心的“丁士”主义大为流行。奉行“丁士”主义的多为富有的有薪阶层,他们生活舒适,追求享受。通过这段材料可以从一方面说明澳大利亚地广人稀、人口衰减、劳动力进一步紧张的原因。
(3)美国人生活的流动性。大多数美国人的生活是处在一种不停的流动之中。他们喜欢频繁地从一地搬迁到另一地。在有些州,每5 幢住宅中只有1 幢住宅的房主在那儿居住到5 年以上。一个人可能出生在一个城市,上学又在另一个城市,常常迁移了两三个城市才完成中学教育,然后又横穿全国去上大学。在就业后,还会不断地更换工作,一般三五年便要调换一次。“跳槽转行”便来源于此现象。在讲美国的人口迁移时可以提到。
2.与农业相关的风俗
(1)与饮食相关的风俗
印度人的食品。印度人的食物多种多样,各地区均有不同风格的美味佳肴。南方人以大米为主,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各邦也不完全相同。在印度,虽无丰富的肉类,但有很丰富且价格很便宜的水果,特别是桔子、香蕉、菠萝、芒果、荔枝等,比比皆是。一年到头都能吃上不同的水果。这些内容反映了印度的农业地域类型、气候特征以及农作物的生长期长等特征。
瑞士的奶酪、法国的干酪和英国的布丁。据史书记载公元前9000 多年,有一位旅客骑着骆驼越过沙漠时,装在衣袋里的牛奶受到太阳暴晒,水份全蒸发掉,凝结成奶块,但比起牛奶味道更鲜美,这就是早期的奶酪。在瑞士,奶酪是一种公认的美食,生产的奶酪多达一百多种,有白色、褐色、淡黄色和深黄色等。法国人爱吃干酪,是他们每顿饭后的主要食品之一,而法语中有个熟语“在梨和干酪之间”即茶余饭后的意思。有人甚至把干酪当零食吃着玩。因此有“小瑞士”之称。
英国人喜欢吃布丁,有种布丁是甜味的,是用面粉、牛奶、鸡蛋、水果和其他配料混在一起煮熟的。我们可用这段材料来说明西欧的乳畜业的历史悠久。
阿根廷人的牛肉菜。阿根廷人爱吃牛肉,牛肉铺的生意一向是很兴隆的,阿根廷人吃牛肉颇为考究,厨师们可以用牛肉和水果做成各种风味的好菜,如味道鲜美的桃子炖牛肉。人们最喜欢和最常吃的是烤牛肉,不仅是平民百姓的家常菜,而且还经常出现在丰盛的筵席上,甚至也作为民族特产,列在国宴的菜单上。有的学生对于阿根廷放牧羊还是牛经常混淆,可以用这段材料加以说明。
美国的爆玉米花。考古学家在秘鲁和美国犹他州发现过1000年前的爆玉米花,印第安人曾以爆玉米花作为食品在宗教仪式上散发,并将其戴在头发上作为装饰品。在近代,尤其是在圣诞节,爆玉米花经常染色后串成装饰用的项链。20 世纪以来,美国的爆玉米花通常在电影院、球场、娱乐场等地出售,当场爆好并加奶油和盐,现卖现吃。这些内容便于学生记住美国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的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类型。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印第安人的蛇骨酒。在巴西亚马孙河畔茂密的热带森林里,有一种在夜间见火就会向着火扑打的蛇,当地印第安人称它为“火蛇”,它不但捕食动物,而且还会伤害人类。将它的肉放到火上烤了吃,有医治风湿病的功效。骨头磨成粉末,掺到甘蔗酒里,做成蛇骨酒,效果更佳。另外,亚马孙河一带天气炎热潮湿,各种小虫子很多,人容易得各种无名的皮肤病,所以把火蛇皮铺在睡觉的床席下,能达到防治皮肤病的目的。在讲巴西热带雨林时,用以注释环境的特点。
(2)与服饰有关的风俗。伊朗穆斯林的服饰。伊朗穆斯林妇女头戴面纱,有些人甚至在吃饭或喝水时也不摘下来,从前头上不戴面纱则不能出门,即使她们坐在轿里、三轮车里或马车里也是同样的。伊斯兰教的《古兰经》规定:妇女的脸,除自己的父母、丈夫、子女、兄弟姐妹外,不能让别的男人看到。因此妇女不随便上街,外出时一定要穿上长袍,从头到脚都罩上。长袍称“恰德”,由头罩、面罩以及长斗篷三部分组成。其用途很广,可以保护头发少落灰尘,也可以御寒。这些内容对于说明阿拉伯地区的宗教和热带干燥气候以及荒漠景观有用。
3.外国风俗中的活动
(1)南非巴卡人的祭祀活动。他们有一种专门用以祭奠夭折少年的活动,称作“招魂”。人们将山羊按倒在地,剥皮开膛,一刀一刀地割下山羊肉,然后取出汁给全家人喝下,山羊临死前的叫声将为全家驱邪消灾。据说,有一位少年被一个无后嗣的男人所招来的恶魔折磨致死后,其阴魂飘移不散。巫婆说,如果其家人不能在一年之内“招回”少年的亡灵,他们就将遭受厄运。所以少年人的家人便用一头山羊、药品、啤酒等物品祭祀他们的少年“小祖宗”。久而久之,这一活动便成为巴卡人乞求祖先灵魂保佑的祭祀活动的一部分。有的学生经常混淆南非是放牧羊还是牛,通过这个传说加以说明,学生印象会非常深刻。
(2)阿根廷的骑牛表演。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斗牛活动。表演者通常是骑术高超的高乔人骑手。表演在大型露天赛场进行,四周的看台上座无虚席,骑牛表演的场面扣人心弦,因此阿根廷人观看骑牛表演的兴致有时比看足球赛的兴致还高。以区别于西班牙的奔牛节和斗牛,学生不会再错写成“西班牙”潘帕大草原。
(3)足球是意大利国球。它是最受观众欢迎的运动项目。各大城市以及大部分中等城市都拥有参加联赛的球队。意大利队曾经四夺世界杯。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是意大利最高等级的职业足球联赛,由意大利足球协会所管理。意甲联赛号称“小世界杯”。其中尤文图斯是历史上夺得最多联赛冠军的球队。来自米兰城的两兄弟,在意大利本土被分别称为A C 米兰和国际米兰。在讲意大利工业小区的分布时可以引入,以便学生记住传统工业区的位置。
(4)法国的滚酒桶比赛和法国人的花语。法国的波尔多是闻名世界的葡萄酒之乡。在其农村和城镇酒库里工作的职业酿酒工人之间流行着一项十分受欢迎的职业体育运动:秋季的滚酒桶比赛。参赛队员每人要推滚着一只重45 公斤、容量为250 升的木制酒桶跑800米距离,以到达终点的先后来排出优胜者的名次。法国人喜爱花,生活中离不开花。有些花成了送花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媒介。如:秋海棠表示“热忱的友谊”;兰花表示“虔诚”,丁香花表示“纯洁”;大丽花表示“感激”,菊花用来祭悼死人。在讲地中海的时鲜业时,我加以补充,学生反映不错。
4.重大节日和纪念日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利用有关地理的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以此作为教育平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当然,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地理信息,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5.国花、国树和国鸟
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某国或地区的花草树木来帮助学生了解当地的气候和植被,加深认识地理事物的印象。
二 牢记方法恰当和灵活运用
赞科夫曾经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凡是未经过紧张的脑力活动而获得的东西,以及没有和兴趣结合起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淡化掉的。”新教材的传授中我们对于外国风俗的应用最好不要照本宣科,要牢记方法恰当、灵活运用。
在需要讲授风俗过程中,要突出目的,带着问题,为我所用。课堂上以阅读材料的形式通过幻灯片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以相应鲜明的图片,能够迅速让学生进入教学情景之中。课前可以用设问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去查找相关信息,上课时由学生来回答,例如:明天是什么重大节日?今天是什么节日?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明天要讲的美国的国花、国树、国鸟是什么?西欧国家例如英国有哪些风俗等等。还可以通过设计题目的形式,让学生边做边领会教师引用风俗讲课的意图。课后也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材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去扩大知识面。
上述只是一种教学尝试,外国风俗是地理课堂教学中一种调味剂,用好了有滋有味,用多了反而会倒胃口,要让学生在风俗中去思考、去联想,倘佯于大千世界之中,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运用外国风俗 激发地理教学的兴趣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