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悟能力;培养;提高
新大纲指出:“要重视感悟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新课程标准要求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里说的感悟,既是一种审美体验,也是一个思维过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感悟”的解释是“有所感触而领悟”。《辞海》的解释是“受到感动而醒悟”。它的同义词应该有领悟、领会、感触、顿悟等。
感悟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感悟虽然是一种直觉,但它以知识、经验积累及深入思考为前提。在中国古代美学家来看,不学不思则不能达到艺术上的悟。感悟是与思与学辩证统一的。其次,感悟作为审美体验离不开情感参与,同时它还是一种认识。语文教学重视直觉思维,所以感悟要有灵感的闪现。因为它有即时性,即受此时此事此地此景及当时心态的影响,如果改变了其中一个因素,感悟也就不同了。
语文之所以被看作是各科的基础,在于其思维活动的特点。而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和提高感悟能力即是培养、开发、提高学生智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如何培养语文感悟能力,本文从以下方面论述:
一、 从生活阅历中培养感悟能力
1.悟从生活中来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尤其在当今的世界。有轰轰烈烈、惊险奇特的大事,也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大事当然要关心,但毕竟为数较少却引人注目;小事细小繁琐,为数很多,但不引人注目,我们更要关心,因为可以以小见大,小事中蕴含着不同寻常的哲理,不一般的真善美。笔者时常在语文德育教育和作文教学中,提倡从生活琐事中,从鸡毛蒜皮中领悟它的真、它的实、它的美。从一件件的小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道理,可以找到为人处世的法宝,可以于生活细微处体会哪是虚伪,哪是善良。当然,这种观察能力需要我们做教师的给予引导和及时的训练和实践。否则,感悟就成了无源之水、空中楼阁、满纸空谈,更不用说切身感触了。
2.悟从借鉴中来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是人生的大学。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做到有意观察。“有意观察”指的是按指定意图进行的周密系统的观察。古今中外,许多作家带着收集材料的目的去体验生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学习伟人名人的名言警句、俗语成语,因为那是他们感悟生活的结果。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说明读得多,理解透彻。而理解也是感悟的一种形式。所以,我们不妨拿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以随时摘抄、知识卡片和每日一句一感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积累、议论或谈感想的方式来联系自己的实际来感悟,来和名人做一次心灵上的交流和共鸣,这样的感悟应该是彻底的、有意义的、能够影响人生的。
二、从文本教材中培养感悟能力
我们常说,人生有两所大学,一个是真正的学校课堂,一个则是社会课堂。社会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同样,课堂教学也是培养感悟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我们要在阅读中弥补社会生活的一些空白,充实自己的生活阅历。因为人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体验。而我们的学生因为年龄、自身和家庭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过多地接触社会,甚至是极少接触社会,那么,我们的许多知识只能从书本中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培养和提高感悟能力。有了这本领,北方的学生才能领悟“小桥流水人家”“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柔情和风韵,南方学生也能感触那“安塞的腰鼓”火辣辣的阳刚与奔放。没有身临其境,只要融入书中的境界,就能够如愿以偿。
会读书的人,肯定有一定的积累功底的。那么随着他积累的多,阅读视野开阔,见解也或有其独到和创新之处。那么多生活和人物的敏感度也会很强烈,感悟生活真意的本领也会很高。我们有的学生之所以要比其他同学成熟懂事有见解,无论是在阅读理解上,还是在作文撰写上,都是有其过人优异之处的。
然而,我们要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感悟能力人人都有,只是大小、强弱的差异不同罢了。知识面窄、视野狭小的同学,他的感悟能力就是比较低下的;反之,博览群书、阅历广泛的同学,其感悟能力是极其锐利和博大的。
三、从审美教育中提高感悟能力
在我们的教学和生活中,笔者往往见到这样的情景,我们成人一般很看重的庄重的东西,譬如苦难,譬如爱国,譬如亲情,学生的这些感悟很单薄甚至是以亵渎的姿态去对待的。
有这样一个灰色的笑话,教师在上课时讲红军过草地的艰难,说红军没有食物,只能吃野草,吃皮带,没有喝的就只能吃雪……讲到这里,本应是一个很庄重的情景,学生也应该受到感染的,可是却在课堂上冒出一句很不和谐的话:“他们没吃的,怎么不吃肯德基啊?”就这样,大部分同学都笑了起来。这样的场景,让笔者很是痛心,我们的学生对苦难的感悟、对生活的感悟是如此的不屑,如此的无知,不得不让人深思。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的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课文内容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朗读课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感受美的基本环节。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即“美读”,就是带有审美、欣赏性质的朗读。在美读的过程中,要发现“作者当时的情感”就需要引导学生“入情朗诵”,让学生深入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立即为美的事物所深深感动”,求得和作者的共振共鸣。教师可以在示范朗读的基础上,伴随背景音乐,加强朗读的效果,取得更好的感染力,从而达到学生感悟文本能力的提高。
如笔者在讲授文言文《出师表》(第一课时)时,在背景音乐《高山流水》中,古筝混合着古文,与课文诸葛亮出山前后的经历、背景的相应朗读融合在一起,古音古韵古文,给学生以听觉上的感染,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悟他的伟大和不易。然后再让学生试着融情练读,在初步体会到文章情感后,自己解读文章内容。
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学生的感悟能力会有一个不自觉的提高过程。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就是审美教育得来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唤起美的想象,抓住美的形象,品味佳词妙句鉴赏语言的审美形式来提高学生在语文理解中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四、从电化教学中提高感悟能力
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系统。审美教育对感悟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而笔者认为,网络电化教育对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
当今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为了培养创新人才,电化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各科教学当中。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现如今已发展到电脑多媒体参与语文教学,把声、图、像、文、情、境与看、思、读、写等诸多手段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立体化、多方位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电化教学手段的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优势,大大提高了课堂有效时间的利用率,增大了教学传播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思维能力。还能够渲染教学气氛,与作者产生共鸣;再现课文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教学视野,渗透思想教育。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了学生健康的情感、美感、兴趣以及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
在一次单元测试时,学生做了一篇阅读理解题,大致讲的是穷山沟里一家人含辛茹苦、借钱卖猪供孩子读大学,寒假时家人热切盼望着他能回来和家人团聚,却意外收到儿子的来信:“我一切都好,只是钱不够用。春节路上挤,不回家过年了。”最后是爸爸否定了妹妹和妈妈要写的内容丰富的回信,重新写了一封,内容是:“信收到,钱就寄”。阅读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文中的大学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大部分的学生回答都是“一个热爱学习、节俭的人”,有的学生甚至回答说“是一个孝顺父母的人”面对这样的答案,笔者很茫然。我们的学生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连最基本的领悟能力都没有吗?难道是他们没有过缺衣少食的生活?还是他们根本不明白怎样算孝顺父母?还是……笔者对此很多疑惑。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白文章的思想?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呢?由此想到了电化教学。
笔者找来了一幅著名的油画罗中立的《父亲》,由投影仪放映,让学生仔细审视和观察,让他们切身感受画中人物的形象。同时还放映了一步电影《上学路上》,让他们感受文中主人公求学的努力和不易。这样的视觉冲击,让学生产生了更加形象、更加直观的感受,这比教师口若悬河的说教要有效得多。然后让学生谈谈他们的观后感,此时学生的感受就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电化教学创设情境,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对文本、对生活、对人物的感悟。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对环境进行选择加工,创设所需的教育情境,让他们在声像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利用录音朗读加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反复吟诵优美的诗文。学生既体会到了诗文的语言美,又感受到了诗文的景色美。电教手段的使用,促进了学生与作者、教者的情感交流,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学生也只有对文章对生活有透彻的感悟才能悟其义、悟其情、悟其理。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件事、同一生活现象、同一篇作品,感悟的内容、程度可能会有不同。如果语文学习过程特别是阅读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感悟过程,那么学生所获得的将不仅是丰富的情感体验,其语感水平、表达能力等也必将得到应有的提升。总之,当学生有了感悟生活的能力时,他们的心境不再是平静的湖,而是涌动着喷薄难羁的审美清泉。
参考文献
[1]宋文雅.论写作感悟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5).
[2]文睿.略论阅读教学中的“感悟”[J].语文教学通讯,2003(3).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