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建构语文“乐学”课堂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5671 日期:2024-01-29 来源:论文网
摘要:“乐学教育”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构建“乐学”课堂。
关键词:学生;主体作用;乐学

  “乐学教育”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建立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上。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明确任务,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
  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
  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
  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引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二、质疑评价发展思维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做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疑问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在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鼓励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三、善于架梯展现过程  
  所谓“架梯”,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抓住时机引导。
  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过程。
展现训练过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遗漏了那些差生,教师就要设计方法,比如化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那种把结果合盘托给学生的“好心”做法,是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例如用“勤劳”造句,第一个学生说:“我的妈妈很勤劳。”紧接着造句的学生,往往只把主语“妈妈”改成“爸爸”、“奶奶”……如果不及时提醒,学生产生思维定势,训练效果就差。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此时进行启发:“谁能把妈妈怎么勤劳,说给大家听听?”于是学生会说:“我的妈妈很勤劳,下班回家还买菜烧饭。”“我的妈妈很勤劳,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句式基本相似,但内容有了变化,教师进一步引导:“谁能换一个说法,先说说妈妈怎样勤劳,然后再用上‘勤劳’。”学生在教师的再指导下,跟着做变式训练:“我的妈妈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她很勤劳!”像是这样的训练过程就做到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展示训练过程,教师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有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见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展现训练过程,教师要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学生的个体智能差异。如果只让优等生回答,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问后适当延长时间。同样的道理,在范读和朗读指导后,也应增加学生自由练读的时间。
  四、指导学法培养能力
  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生指导的意识。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如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拨和引导。教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规律。
  五、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师而言应遵循的原则:
  1.信任与尊重原则
  (1)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基本学习能力。除了极少数智力低下者,其他学生都可以完成一般学习任务。许多学生成绩差,首先不是智力低下问题,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行为障碍,如缺乏学习其趣、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缺乏学习习惯等。
  (2)相信学生原来是有学习愿望的人。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在后天被泯灭的,他们的学习愿望可以被激活。
  (3)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内化活动目标才能实现。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2.理解与支持原则
  (1)理解学生现实的处境。他们由于学习上落后,已经受到教师、同学、家长及社会的轻视。
  (2)理解学生由于自己未能很好完成学业任务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3)理解学生的现实愿望。他们想改变学习落后面貌、改变消极处境,改变过去不光彩的形象。
  (4)支持学生的上进心与积极表明自己特长的愿望。
  3.启发与鼓励原则
  (1)启发学生建立积极的、可行的目标。
  (2)鼓励学生做出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教师要善于鼓励表扬,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艳艳.从学情出发,营造学生乐学的语文课氛围[J].青年教师,2005(5).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