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整合比较”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关键词:古诗词;阅读;鉴赏;整合比较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华。我国是诗的国度,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秀诗歌,它们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沃土,是滋养中华文化艺术的源泉,也是继承和发扬祖国语言文字的坚强基石。
阅读古诗词,领会其中深意,如面对良师益友,聆听教诲,感受熏陶,又如在艺术花海之中徜徉,享受艺术奇葩的芬芳,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陶醉,汲取思想和文化的营养。正因如此,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扩增了古诗词入选教材的比例,初步统计初中六册课本共收录古诗词89首。大量古诗入选教材,对加强中小学生的中华传统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学生情操,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诗歌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它非常讲究格律字韵。文字就受到格律字韵的限制,语言比较简洁凝练,内容却比较丰富。有悲欢离合的情感,有壮志未酬的豪情,有人生感悟的生活哲理等。而初中学生知识层次有限,阅读理解水平能力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它成了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的关键。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主要强调吟咏、背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有些言过其实,夸大了吟咏、背诵的作用,顺理成章地成为语文教学中强迫学生“囫囵吞枣”式地背诵诗歌的理论根据,这种不求甚解的机械记忆式吟咏、背诵诗歌的理论根据,这种不求甚解的机械记忆式吟咏、背诵十分枯燥乏味,它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抹杀了初中学生故有的联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之中,特别是在九年级复习阶段,应该重视用“整合比较”的方法来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提高复习效果,可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欣赏。
所谓整合比较,就是将两项或多项事物进行整理对照,揭示其间区别与联系的规律的科学方法。整合比较的基本途径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整合比较的方法很多,关键在教师怎样把握好教学目的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寻找整合比较的支撑点,具体怎样整合,比较什么,得到什么,应视教学内容而定。
一、同一内容,通过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较,提高学生理解作者异曲同工之妙的能力
送行告别是人们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作为诗人,在送别时,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在诗中或抒情、或祝愿、或劝慰、或共勉,种种离愁别绪尽凝诗中。
1.异中求同——貌离神合,提高学生理解作者异曲同工之妙
例如:(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是两幅翘首凝望图。朋友离别,没有千言万语,千叮万嘱。只是长久伫立,翘首凝望,直到朋友消失得无影无踪。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尽在默默无言、翘首凝望之中。不同的作者,在感情表达方式上,竟有如此惊人的相似之处,真是异曲同工之妙。
2.同中求异——大相径庭,提高学生理解作者表达感情因环境和对象不同而产生差异的能力
又如(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6)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六位诗人面对分别,表达情感的方法却不尽相同。送别诗主题看似单纯,其实并不然,因为送别的对象不同,有朋友,有亲戚,有情人,即使是朋友,多层多面,也有分别:有官友,学友,道友,诗文琴棋书画友。
汪伦是李白的平民好友,诗人用浅显对比和夸张,淋漓尽致地尽抒情怀;王孙是贵族子弟,是作者的学友,作者用拟人手法,比较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元二是作者的官友,此次分别前途未卜,作者对友人的感情寓于对友人前途和生活的牵挂之中;董大是作者高适的琴友,杜少府是作者王维的官友。面对分别,同将一切感情寄托于安慰共勉的语句之中,但前者着重体现对友人高超琴艺的赞赏,而后者着重体现自己博大的胸襟,为后人所传诵。而李商隐送别的情人,诗中表达人间相思之苦,更是千古爱情的绝唱。可见,送别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各个层面人物的不同生活命运和世态人情。通过比较,对于提高学生认识历史、提高思想和文学修养有一定的意义。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二、不同题目,同一题材,表现同一主题的比较,由此及彼,提高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再如:(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0)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空。——夏完淳《别云间》
历史的相似是那么的惊人,相隔数百年,两位诗人却要面对同样的社会现实。外族的入侵,使大好河山支离破碎,虽亲自带兵抗击,却无回天之力,被俘就义时,写下了不朽诗篇。诗中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连在一起作层层铺陈,表现了忠心报国、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崇高民族气节,令人深受感染,热血沸腾。
另如:(11)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2)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魂牵梦绕祖国命运,临死不忘收复国土,还我山河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人潸然泪下。
三、不同题材,同一情感,一线联珠,提高学生迁移能力
还如:(1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14)目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1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16)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四句诗体裁不同,虽出自不同时代的作者手中,但读后对生活却有一股“人在旅途,心恋故乡”的淡淡乡愁。
四、不同题材,同一生活哲理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还如:(1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两位诗人在不同题材中发掘了同一生活哲理“站得高,看得远”,表达了自己的伟大抱负,表现了自己对前途充满信心,同时又将抽象的义理寓于具体事物之中。
(1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0)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2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不同题材提示了“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旧的事物终究要被新的事物代替”的规律,启示后人,不能因循守旧,要有开拓进取思想,阐发了普遍意义的哲理,很耐人寻味。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日趋黑暗,春赶寒冬,只要努力,明天会比现在好。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
总之,利用整合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领悟古诗词的主题和作者的艺术匠心,充实思维背景。学生经过多方的整合比较,长期训练,就能形成思维广泛、深入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和思维模式。这是我们教学过程中要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并掌握“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迁移知识能力,形成多方位思索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吗?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