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5138 日期:2024-01-25 来源:论文网

浅谈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谈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id=zoom>   摘要:通过改变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音乐的过程,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平等互动 情智互补 创新
  
   音乐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音乐。而在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中,音乐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艺术的创新特质,在学生思维模式形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面对新形势下中职教育所提出的“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有专业特长的合格劳动者”的教育目标,音乐课的地位是举足轻重。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最首要的目的和任务。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正确认识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发明、创造和发现。”而音乐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教育,它用倾听来感知美,用歌唱来表现美,用表演来发展美,用创编来创造美。对音乐教学来说,创新是指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发展和创造,而独树一帜、充满个性的感知和表现何尝不是一种创新呢?也就是说,音乐教育的创新,是以某项知识技能为手段,个性化体会感受音乐,在此基础上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或开展与音乐相关的活动,达到引发学生提出独特见解,敢于实践,不盲目崇古,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的目的。
  只有当师生正确认识了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明确创新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的特征,一种素质,明确了中职音乐教学中的“创新”并非指专业性音乐的创作活动,而是指通过音乐创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它是以强调有探索性的生动活泼的创作过程为手段,而不过于强调创造结果的发展性教育,我们才不会定位太高,才不会使师生产生畏难情绪,视创新为畏途,我们才会在音乐教学中处处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机会,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提高音乐教师的创新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我们应该承认,长期以来在音乐教学上,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承载体,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无限制地增大知识容量,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长时间地、不厌其烦地讲解乐理知识,要求学生背诵大量音乐家的生辰、月份、作品等等,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认识和发展,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再也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1.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尝试角色的转换,改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改变过去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俯视学生的做法,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坐在一起,一起唱,一起听音乐,一起弹奏。只有教师敢于在新课改理念指引下,敢于打破以往的一些常规,着力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在学生听新歌时,启发学生联想、讨论、自由讲自己感受到的乐曲所描述的音乐形象,然后给学生几分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找到新知识,学会并掌握新知识。新歌教学中,要强调以学生视唱为主,若学生出现不正确或错误,教师只做提醒、启示、引导学生找出缺点,适时改正,歌曲的力度处理,教师应该以学生的感受为主,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使学生解惑。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完成新歌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音乐素质。
  2.教师要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具备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成为情感的传递者。音乐是情感艺术,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精神上美的享受。音乐教育要植根于爱。它包括教师对音乐、音乐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教师要用那充满情感的和爱的教学语言,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热爱。情感的主导方面在教师,学生的情感是靠教师激发、调动的。也就是说教师既是音乐的欣赏者,又是音乐作品的艺术情感传播者。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应首先根据自己的见解、素养,把握作品的情感,产生自我的独特的理解和共鸣,然后再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教师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感染力,为学生演唱、演奏、指挥、创作,引导学生感受、领悟音乐情感艺术的真谛;同时善于组织学生充分投入、参与音乐实践,在丰富多彩的音乐中体验、感受、表现音乐的情感和魅力,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具有创新意识的音乐教师,才能和学生一起,满怀激情地走进音乐殿堂,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前提。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正如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说“孩子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孩子的内在需要”。音乐教育要真正体现创造性特点,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入手。而这些内在情感,诸如兴趣爱好、创新的意识、胆识以及意志品质均属于非智力因素。在传统教育思想束缚下,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不想标新立异,这样就反映了学生在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1.培养创新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音乐产生了兴趣,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音乐,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运用赞美和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对音乐创新产生真正的兴趣,那么创新教育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树立平等意识。我们学生普遍还缺乏创新的胆量,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干”的氛围。当学生对讨论问题默不作声时,当学生在探索与创造的过程碰到困难退缩时,我们要引导、发掘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造冲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坚毅的创新意志品质。而这首先要打破学生对教师的迷信,不要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要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评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因为没有怀疑就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只有学生拥有了这种平等意思,创新才成为可能。比如,老师在讲解音乐作品、音乐知识时,在范唱、范奏时,故意犯一些明显的错误,让学生去发现,谁发现的错误多,老师就会奖励谁。可以想象,这种有意识地寻找老师错误的教学方法,可以打破学生对老师的“盲从”,进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长此以往,学生的求异思维将会逐渐养成,创新意识就会油然而生。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教学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音乐教学更是如此。音乐创新应注重培养学生音乐的综合能力,引导他们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兴奋的气氛中,培养音乐素养。
  其一是“模仿法”。根据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增加创作乐句的练习,教师给第一乐句如|5 3 | 5 3| 5 4| 2 - | 让学生创作下一乐句,当时学生不知怎样创作,我就提示学生乐句前面部分不变,后面改动一下试试,唱唱好听吗?再改一改。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太难了,新的乐句也创作出来了。
  其二是“重组法”。节奏重组,根据先准备的若干张节奏卡片上的节奏,进行节奏的重新排列组合,创作新的节奏谱,难度不大,学生十分感兴趣。
  其三是“问答法”。在钢琴教学中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弹出一个“问句”要学生弹出“答句”,虽然这“问句”与“答句”都是极短的旋律,但对一个相同的“问句”,被“问”的学生要作出与若干同学不同的“回答”,却要费一番脑筋的。
  其四是“讨论法”。在欣赏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理解作品。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一位学生说:过去一直认为铜管乐器是军人威武雄壮的象征,在《梁祝》里它代表了封建势力的音乐主题,令我毛骨悚然,我联想到,如果用铜管乐器来表现贩毒分子作案时的脚步声,效果也是不错的,肯定显得阴森可怕。
  还有如律动教学,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伴奏……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归纳、总结、运用。
  提倡创新教育,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只有超越了硬性的模仿,旧思维得到适度破坏,新思路才能如泉涌而出,教和学才获得真正的生命。也许这正是创新教育的精髓所在吧。
  

参考文献


  1.谢莉莉主编.音乐.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教材第二版.
  2.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能力构建与专业发展.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