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对人们的思想与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作为历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到高校思政工作中,则将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并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
关键词:高校思政;历史理论;历史方法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意见》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也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将历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思想。
从表面看来,历史教育与高校思政工作好像风马牛不相及,而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历史的借鉴作用更有利于高校思政工作。笔者怀揣浅陋,就历史理论与方法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谈点浅薄的看法,以请教方家。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在这三十年中,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也走过了一段风雨路,目前趋于成熟,但仍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目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众所周知,建国后,我国在政治经济体制上向当时走在社会主义建设前列的苏联学习,在经济上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上也建立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体制。马克思主义理论常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高校教育体制必然与计划经济体制相挂钩,从而在我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教育模式,也是人们常说的“苏联模式”。在这种模式影响下,政府对高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第调整,明确以削减综合性高校,发展理工科专门学校为方针。此时,大学高贵的人文精神完全被实用主义、技术主义所取代,大学的人文精神走向式微。
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育界和学术界已经有多篇论著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笔者以为,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不但影响到高校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从长远来看,也势必影响到我国软实力的提升。因此,从高校思政工作角度思考,将历史理论与方法运用到高校思政工作中,不失为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效率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
任何一个学科的研究都存在着自身的理论与方法,既有自身优点又有缺点,作为历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也不例外。美国历史学家杜赞奇曾撰文强调“历史是反理论的”,但他又承认道:“历史是民族认同得以形成的最重要的教育手段,历史知识客体的理论真空部分源于“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所求。……在我们教育的早期阶段,‘民族—国家’的历史教学法并不涉及历史的基本规则(grammar)和方法论,而是对历史内容的学习,而且是死记硬背的学习。它的首要目标之一不是理解可以对其种种范畴提出疑问的基本规则,而是灌输对民族的热爱、自豪、耻辱、怨恨,甚至是仇视。换言之,历史是民族认同得以形成的最重要的教育手段。”杜赞奇称“历史是反理论的”其实质上包涵了历史理论的不确定性,这并不是说历史研究不需要理论,而是历史理论不是单一的,需要综合各门学科的理论。比如,历史哲学即是历史学综合了哲学理论而产生的历史学理论之分支。杜赞奇在这里还指出了历史的作用,他强调了历史是民族认同得以形成的最重要的教育手段。历史教育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中占有的地位可见一斑,由此,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历史教育的作用不容小觑。
但谈到历史学的理论却又似乎是空泛的,因为历史学理论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单一的理论,它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衍生出新的理论,特别是近代以来,历史理论的更迭尤为频繁。从兰克史学到后来的实证主义史学,再到计量史学的出现,以及与社会学紧密联系的社会史研究,还有后现代主义史学,等等,每项都标志了史学理论的更新与发展。虽然如此,历史理论却始终坚持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以史实为准绳。史学研究十分看重证据的力量,对于扭曲史实的作品,人们总会发现其作伪之处。
那么,在工作实践中,如何将史学理论与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笔者以为,首先应从历史看领导,注重培养学生干部的领袖气质。高校思政工作的对象是具有种种鲜活思想的人的个体,在普遍性之下,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特殊性,这包括了个人的性格、生活习性、学习方式、消费习惯、交往能力等方面。同时,高校思政工作模式往往是一对多,一对一的模式是难以想象的。这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干部,以学生干部管理学生,或者说是学生自治,这样思政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孙中山在三民主义里提到,所谓心智能力最大者,当服千万人之务,次之则服千人、百人之务,否则也至少为自己一人服务。这实际上是对领导者的一种定义。不但说高校思政工作者自身要具备如此之性质,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干部向这一方向努力。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往往比较容易冲动,遇事不能冷静对待,那么在思政工作中运用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则有助于冲突的缓解直至解决。回顾2008年3月以来,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针对我国的暴力骚乱、抗议示威事件,严重干扰了我国正常的政治经济生活,损伤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一系列反华辱华事件激起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愤怒,在某些地方还发生了过激行为。针对学生的这种爱国激情,我们不能一味地靠“围堵”去工作,而且我们也没有正当的理由阻止学生的爱国热情。但学生的个别过激行为,却仍需要正确引导,防止其产生不良后果,甚至是触犯法律。
那么,此时历史理论与方法在思政工作的运用正当其时,恰到好处。正如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说:“读史能使人明智。”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人,在考虑事情时往往比较冷静,思考问题也较为透彻。因此,针对学生爱国热情的过激行为,要从历史的角度深层次地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阴谋,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学生,收到平息学生愤怒的情绪的效果。
总之,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对人们的思想与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作为历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到高校思政工作中,则将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并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娟.现代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及原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7,(09):226-227.
[2](美)杜赞奇.为什么历史反理论的?[A].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1):11.
[3]王尔敏.史学方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