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 享受文本快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5021 日期:2024-01-24 来源:论文网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语文课堂中出现了一些背离语文本体的现象:文本被图解、语文被泛化、文本被架空、语言被虚化等。本文就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提出了四条对策:紧扣文本直面语言,反复触摸,培养语感;抓意蕴深刻处,咀嚼语言,加深感悟;寻找学生情感触发点,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内化语言,学以致用。
  关键词:文本 语言 实践 回归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呈现出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人文性凸显了,合作学习体现了,探究过程重视了……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背离语文本体的现象,不少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迷失了语文的航向。
  文本,游走在语文课堂的边缘。
  一、画面欣赏代替想象感悟,文本被图解
  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多媒体得到了无比的青睐。很多教师将教学内容包装成图文并茂的精美课件,教师则借助直观的图像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学生上课犹如在看动画片,让人感觉文本正被图解。语文与其它学科不同,它具有含蓄性、模糊性等特点,需要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品味,对蕴含其中的感情进行体验,学生通过观看画面能代替文字的品味和领悟吗?
  二、综合活动代替言语实践,语文被泛化
  新课程倡导综合性学习,但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导致非语文、泛语文活动过多。在一些公开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在学生课文尚未读通读懂的情况下,便安排了许多讨论、表演等活动,这样的课堂看似活跃,但学生的语文能力却未见提高。
  三、课外拓展挤占文本阅读,文本被架空
  现在的语文教学,教师都很重视对文本资源的拓展与延伸,于是想尽一切办法搜集与所学课文有关的内容,在课堂上大量呈现。但是不少教师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堆砌资料的现象仍很常见。
  四、人文熏陶压倒语言感悟,语言被虚化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进行一篇课文教学的时候,往往不太重视文本的解读,而大兴人文之风,每篇文章都想让学生受到一次超级震撼。这种偏于人文性而抛开语言本体的做法,是虚化语言学习的表现。
  语文,应向语言本体回归。
  一、紧扣文本直面语言,反复触摸,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因此,阅读教学就必须紧扣文本,直面语言,精心营造特定的朗读场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亲近语言,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明理。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二、抓意蕴深刻处,咀嚼语言,加深感悟
  课文中有不少语义丰富或是深刻的重点句段值得品味感悟,对这些蕴含丰富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沉潜于文本语言的深处,鉴赏玩味,潜心涵泳。
  三、寻找学生情感触发点,品味语言,体验情感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的“气”之所在。
  对文本蕴含的情感,教者不能简单地引导学生用语言归纳总结,而应牢牢抓住文中的情感触发点,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唤醒学生的相似经历;以学生曾经有过的生活情境诱发其真切情感,让学生进入文中,进入角色;凭借相似情感,以己度人,感受其情,并与文中的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与心灵对话。
  四、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内化语言,学以致用
  读中悟到的表达形式,必须经过反复运用,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
  因而当学生激情四溢之时,教师应适时给学生一个对话的空间,让学生开放自己的情感之门,把自己通过学习感悟到的倾泻出来,引导他们在实践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内化语言。
  语言,应是语文课的根;文本,是师生学习最重要的凭借。让我们赋予学生广阔的阅读空间,引导他们潜入文本,回归文本的细节,回归文本的血脉,与文本作零距离的亲密接触,让他们在诵读品味、潜心涵咏、想象表达中亲历与文本撞击的真正快乐!
  

参考文献


  1.成尚荣.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小学青年教师.2006,(11).
  2.徐长军.学习语言 坚守本位.语文教学通讯.2005,(2).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