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教师一定要严格使用通用的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不能随意曲解这些语言,更不能生造符号,乱编新名称,干扰教学。对于世界性数学机构统一的数学符号、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等,数学教师必须首先正确使用,并引导学生用规范、科学的数学语言进行谈话。
关键词:提问;理解;思维;启发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要达到有效、高效,必须具备如下基本要求。
一、提问要科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维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所以作为一种语言的数学课堂提问,首先必须符合科学性。当然,教师设计的提问应该符合科学性。数学教师一定要严格使用通用的、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不能随意曲解这些语言,更不能生造符号,乱编新名称,干扰教学。对于世界性数学机构统一的数学符号、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等,数学教师必须首先正确使用,并引导学生用规范、科学的数学语言进行谈话。例如:“倒数是什么数?举例说说哪些是倒数?”这样的提问是不科学的,因为数学中的某些概念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存在,一旦强行分开,就会犯科学性的错误。倒数不是一个数的概念,所以“倒数是什么数”或“什么数是倒数”这样的提问都是不允许的。只有教师“善问”,才能使学生“善学”。“问”之以理,事半功倍;“问”之不当,事与愿违。
二、提问要明确
1.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讲究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就是提问要做到有的放矢,不可信口开河,或形式主义地为提问而提问。
2.所提问题本身要明确,要求用语规范妥帖,答域清晰确定;问题不明确,学生便无法准确地回答,提问就失去了意义。造成提问不明确的原因多种多样,问句中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答域不明,教师不注意语言的动态变化(指语言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链的停连、语调的升降与语气的强弱等变化)等,都是造成问题不明的主要原因。如有教师问:2千米等于多少米?学生往往会莫名其妙,2000米当然还是2000米啊?若老师的提问读作“两千——米——等于多少——千米”,学生就比较容易听懂你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提问要通俗易懂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还不丰富,难以接受深奥、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名词、术语,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儿童能够理解的问题去提供给学生。
1.不用文言文,改说白话文。例如少用“若”、“则”,改用“如果”、“就”,“两数之和”改称为“两个数的和”,等等。
2.尽量少用深奥的近代词语,改用通俗易懂、儿童化的语言。近来常听到教师提问低年级学生“你能从这幅图上提取什么信息”,或“你如何处理这些信息”。什么叫“信息”和“处理信息”,儿童能听懂吗?因此,凡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专门数学术语,教师就要慎重对待,有的还必须要像语文教师一样,先标音,再读准字音,讲清词义。凡是能用白话文、儿童化词语代替的话语,决不用教材外使用的深奥的词语。
教师的提问必须合乎客观事理,遵循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必须根据思维的规律,准确地运用数学概念,恰当地做出判断,严密地进行论证,做到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前后一贯。应逐步引导学生能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说话,尽量从低年级起让学生学会用“因为……所以……”说算理。任何违反事理、概念含糊、思维混乱、前后矛盾的提问,都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五、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首先表现在提问语言上,能够启发思维是高质量提问的标志之一。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这巧和笨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启发思维,提问得巧。提问的启发性主要通过形式与角度的创新来体现。例如选择背面切入的角度,巧妙地利用矛盾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富于启发性的提出问题,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纷纷思考,顺理成章地想与同伴讨论解决。
六、提问要形象化
数学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提问来创造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各种抽象的数学知识。好教师非常注意选用那些表现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语言,运用比喻、摹状、转换、形示等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来增强教学语言的形象性,来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确保学生建立清晰的思维表象。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有几个名称是“三同三相”:同时出发、同时到达、同向而行;相向而行、相距、相遇。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我就利用形象化的拍手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教师先问学生:“我们该用什么动作来欢迎听课的客人老师呢?”然后讲拍手,通过不同情况的拍手让学生领悟这几个术语的意思。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