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感悟式教学法应运而生。它受到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提倡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的感知与把握,以及学生心理结构的建构与完善。要实现这种“感悟”,必须要具备敏锐的语感,丰富的记忆表象以及观察与体验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丰厚的知识与情感底蕴的心灵世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悟
感悟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顿悟”,改变了以往以教师的教授为主体的灌入式教学模式,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已经处于次要地位,相反,如何使学生实现从依赖性学习到自主性学习的过渡,以及如何使学生真正的有所“感”,有所“悟”,成为教师面临的重大难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去探索“导”的艺术,“导”的策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如下几个途径来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丰富的记忆表象是再造想象的基础,而经过再造想象重新组建的意象世界,又可以作为记忆表象进行储存。我们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应该指引学生利用其自身拥有的记忆表象,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将抽象的单一的文字、图像、声音等形成一个富有个性色彩的意象世界。
1.将不同的作品中描绘的相同或相近的情感、意象或人物等进行归类、对比,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古诗《静夜思》时,引导学生对月进行感悟,在宁静的月亮下,人们的大脑会开始遐想,每个人想到的都会不太一样,我将对月的诗句描写分为几类:第一,望月思乡,这是人类咏月的永恒的主题;第二,月的阴晴圆缺变幻的规律;第三,月的永恒存在;第四,月的多种意象,如“月明如镜”“残月”“朦胧月”“烟月”“水月”“霜月”。通过对每一组诗句的解读,使学生有所想象和感悟。
2.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去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优秀的文学作品字里行间常常会存在着一些“模糊的空白”,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余地,激发和调动读者阅读的兴趣,这种空白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诗人孜孜以求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即所谓“无言之美”。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空白,开启心理想象之门,进行填充,使文学作品显得更加丰富、深刻、生动。在填充的过程中,学生对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所感悟。
二、鼓励学生质疑
发明家保尔·麦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就是你不问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感悟,古希腊的鲁塔克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我在课堂上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激发他们大胆质疑的热情,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感悟。比如,在教学《诗经.伐檀》时,教参上将《伐檀》定位为写劳动者伐木生活和他们愤怒控诉统治者不劳而获,残酷掠夺的诗篇,讲完这首诗后,我鼓励学生大胆向传统的权威的观点发难。一个学生就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诗中三段都写到河水,“河水清且涟漪”“河水清且直漪”“河水清且沦漪”,描绘了河水“清静柔”之美,“一切情语皆景语”,如此美景又如何与愤怒残酷联系起来?我立即予以赞扬,肯定了该学生的质疑,紧接着就这个问题师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赞成传统观点,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描绘的是一位美丽少女坐在河边,看着心中爱慕的青年男子专注伐木,伐木声坎坎悦耳,进而联想到这位男子家庭殷富,勤劳能干,每段结尾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可理解为:这位相公啊,可不是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的人啊!如此道来,合情合理。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伐檀》有了全新的解读视角,更深入的意境,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见,在质疑中思索、感悟受益匪浅。
例如组织一堂名为“感悟生命”的话题讨论课,我为学生播放着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一幕一幕,“快!快跑!小心点!小心点……”在四川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听到那如此凄厉的声音!到处都是废墟一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为学生描述了一位英雄,这个英雄的名字叫谭千秋,是一名高中教师。在地震发生时,正在给学生上课的他义无反顾地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死死地护佑着身下的四名学生。当沉重的水泥板塌下来时,这四名学生依然在他那有着巨大力量的臂膀下安全地趴着。这四名学生活了下来,而谭千秋老师却在一声声巨响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学生们都很沉痛,进入了深刻的思索中。随即我提出三个问题:如何关注与生俱来的生命?如何看待死亡?人们的生命意识淡薄,你是如何思考的?通过讨论,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更加深刻,一位学生谈到她以前总是想到自己的亲人有一天要死去,便很伤心,通过这次讨论,使她悟到家人的离去只是身体上的隔绝,而心灵是不会遭到遗忘的,只要带着充满爱,充满感激的心去体味人生的潮起潮落,无论是自己的死亡或是家人、朋友的离去,我们都不会再畏惧了。除此以外,有的学生谈到生命的价值,谈到要热爱珍惜自身的生命,同时还要珍惜别人的生命,不仅要珍惜人类的生命,更需要承担对具备连带关系的生命责任。学生们都对生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感悟,这样的课堂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课堂。
可见,引导学生去感悟,学生便会感悟很多,余秋雨说过:“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旬都要由自己的心灵默默感应,很多重要的感受是无法诉诸言表的。”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解放他们的嘴,解放他们的思维,这样学生才会有所感悟,有所创造,他们的语文素养才能被实实在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金元浦.文艺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邹贤敏.于漪:追求综合效应[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5]邹贤敏.洪宗礼:语文教育之“链”[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6]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