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怎样塑造学生的人格
一、欣赏自然之美,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阅读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令读者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适宜。
朱自清先生的《春》,正如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通过对如诗语言的欣赏和对画面的体验,才能从中领悟到《春》所隐含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唯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审美效果。
此外,《海滨仲夏夜》恰似一幅夏夜的优美图;《秋魂》展现了秋之灵魂和神韵;《济南的冬天》犹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画。这些“丹青妙手”描绘的画面都饱含着对祖国锦绣河山的无限赞美。学生只有在欣赏中阅读,才能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萌发热爱大自然之情,激发热爱生活之趣。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他的心灵是充满阳光的。
现代美文固然令人心旷神怡,而许多古诗文更让人如痴如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景象宏大,美不胜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莲叶托荷美,荷花映夏日,妙不可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江南清新秀美的月夜美景令人向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想象奇特,雪景奇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笔下的水气势磅礴,一泻千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维笔下的水美丽如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笔下的水绮丽可爱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
二、体会浓浓深情,感悟真爱,学会感恩
我国自古就有“鸦懂反哺,羊知跪乳”的古训。人类不同于禽兽之处在于,人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供养,而且还要有精神层面上的尊敬和爱心。一个人不论地位有多高,官职有多大,都必须事父母以孝,尽为人之子的责任和义务。在我国古代,有根据民间故事编写的《二十四孝》读本,讲的都是对父母的孝敬,《卧冰求鲤》、《卖身葬父》就是其中的故事。
在中国近现代,也不乏行孝感恩父母的伟人和典范。毛泽东青年时,得知母亲病逝,立即从长沙日夜兼程奔赴韶山,在母亲灵前抚棺恸哭;朱德总司令那篇《母亲的回忆》启发教育了几代人;陈毅,在母亲病重之时,亲手为母亲洗净弄脏的裤子。优秀共产党员孔繁森,每一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给母亲梳头、洗脚、洗衣服、洗被单,用架子车拉母亲到村头树荫下、小河边游玩。
作为中学生,要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要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要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要感激关怀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温暖;要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引领你走出蒙昧;要感激钟爱你的人,因为他们让你体会爱情的宝贵;要感激鼓励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力量;总之,要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
学会感恩,欺骗你的人,正是使你增进见识的人;遗弃你的人,正是教导你自立的人;绊倒你的人,正是强化你自身能力的人;鞭打你的人,正是消除你业障的人;斥责你的人,正是助长你智慧的人;毁谤你的人,正是升华你人格的人。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品味人生之美,有所追求,乐观坚强
人生是一条美丽的曲线。人生之所以“美丽”就因为有一个“曲”字,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左丘明失明,撅有《国语》;司马迁受腐刑而写《史记》。
阅读教学中,许多课文也是品味人生之美,汲取精神食量的沃土。
范仲淹被贬岳州,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览洞庭湖之景,而喊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欧阳修被降职滁州,仍“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藤子高被谪守巴陵郡,仍“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这是“宽广胸襟”远大志向的展现。
陆游“僵卧孤村”但“不自哀”,仍想为国去“戍轮台”;文天祥过零丁洋时,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誓言;苏轼迁为密州太守时,盼“冯唐”持节而来,定会挽雕弓“射天狼”;杜甫在《春望》中,痛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爱国精神的最佳表现。
读《行路难》可让学生品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无比自信和执著追求;读《望岳》可使学生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勇攀人生高峰的气魄
另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树立远大的人生观。
未来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竞争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动力。竞争是残酷的,遭受挫折和困难是在所难免的。但目前学校的青少年,独生子女的比例比较多,他们大多数是在大人的呵护下长大的,意志薄弱,在学习上、生活上稍有不顺心,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缺乏抗挫折的能力。这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更不利于他们参加21世纪社会的竞争。为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作品的背景和丰富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