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的四个关键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8415 日期:2023-11-26 来源:论文网
[内容提要]:在初中各学科中,历史科在很多学校都不是主考科目,并不为师生所重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入门呢?笔者总结初中的历史教学,得出四个关键词。关键词一:好奇心;关键词二:情感;关键词三:形象;关键词四:形式。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关键词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说的是手工技艺,但其实对于学习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初中各学科中,历史科在很多学校都不是主考科目,并不为师生所重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入门呢?笔者总结初中的历史教学,得出四个关键词,兹录于此,以求教于诸位同行。

关键词一:好奇心。

在哲学读本《苏菲的世界》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也是每个人求知的动力。每一个正处于转型期的学生均有着“十万个为什么”。他们从生活中获取了不同的信息,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疑问,其中不乏有着对各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思考。

这些疑问在向老师提出时总会有不同的遭际。因为他们的这些问题在很多老师看来往往是幼稚可笑,甚至荒诞不经。譬如笔者就曾经遇到学生问“曹操有几个儿子”、“乾隆什么时候死的”这样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老师可能会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发问,以“这不是考试内容”为由搪塞了事。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打击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对该科目的兴趣大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最好能给学生作详细的解答,不能作答的也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即使是再荒诞的问题,也说明了学生对历史起码有一定的关注。我们可以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的同时,适当地引导他们去关注课堂内容。只有保持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入门的目的。

关键词二:情感。

人是群体性的动物,每个人对自己的民族有一种天然的血脉相连的感情。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人对于他所在群体的集体回忆。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期间有过辉煌,也有过失落,无论是辉煌或是失落,都能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会特别地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主义情感。抓住一切时机告诉学生,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辉煌与耻辱的一幕幕事件。像遇上“端午节”、“七.一”、“十.一”,“七.七”、“九.一八”这样的特殊日子,即便与当节课文内容无关,我也会抽点时间给学生讲述这个日子对于我们民族历史的重要意义,启发学生明白“了解历史,勿忘国耻”的重要意义,让学生知道历史科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激励学生学好这一门学科。

通过这些讲述,将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他们学习历史将不再停留于“记、背、考”的层次上,而是用一种了解自己民族过往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得他们的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三:形象。

许多学生都会反映说:对历史感兴趣,但对历史学科却兴趣不大。其中的奥妙在于我们的教材编得往往会过于枯燥,如果教师又照本宣科的话,就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故此,如何在历史课堂上讲得生动形象,是每个历史教师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从内容上讲,要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形象并不难,只要我们能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即可。我认为初中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主要的,即使用多点时间讲一些课外的历史趣事趣闻,少讲一点书本内容也很必要,学生有了兴趣自然会自觉投入时间去学习。譬如,在讲到鸦片战争前当时中国人思想的闭塞,愚昧无知时,很多学生只有种模糊的印象,并不能有形象的了解。于是我举了一个例子说:鸦片战争期间,总兵杨芳慑于英兵火力威猛,怀疑是巫术的作用,遂请来了巫婆、神汉,收集女人马桶、黑狗血若干,用以破敌。通过类似的例子,就可以使得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从而达到化枯燥为生动的目的。在讲到“文革”的历史时,我又引用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中学教师,按时间先后次序为三个孩子分别取名为“建国、建民、建党”,“文革”中有人检举说他想“建立国民党”,最后这位老师被冠以“反对共产党,妄想变天”的罪名而被判刑八年。学生听后兴趣很浓,也使学生对“文革”给中国的危害及对法律的践踏有更深刻的了解。

此外,从语言上来讲,大量的引用学术用语会使得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笔者认为,更多的运用通俗易懂的用语,深入浅出地对某些历史事件进行解说,将能更好让学生对课本内容有个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四:形式。

有教育分析家认为:一个人可以在嘈杂但单调的机械声中酣然入眠,却往往难以在无规律的较低声音中睡去。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的单调模式。这种模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厌倦,甚至会昏昏入睡。故此,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为重要。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采取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如围绕着“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的问题采用辩论赛形式;讲到洋务运动时让学生分别饰演“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小品形式;有时可以在课堂上穿插展示历史题材的邮票,如展示1999年发行的有56张不同民族特色的“民族大团结”邮票来加深对民族大团结内容的认识;有时可以播放有关历史的歌曲,如讲到改革开放时可以播放《春天的故事》,讲抗美援朝时,可以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让学生在听歌中体验历史;有时可以播放历史影片或片断,如讲解放战争时可以播放《大决战》的历史片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备课,上台讲学的模拟课堂形式等等。新课标实施以来,我更灵活地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既能保持学生长久的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能更形象地使学生把握课堂的相关内容,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

不过,采取多形式的课堂教学要切记不能用游戏本身替代了课堂本身,让形式替代了内容。此外,采取的形式一定要切合课堂的内容,而不是“一本通书读到老”,统统采用辩论形式或小品形式,如果那样的话,就失去了多形式本身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能在历史教学课堂中,以“好奇心”去引导学生,用“情感”去感化学生,把枯燥的内容变得更为“形象”,并且利用多“形式”的教学去指引学生,则我们将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入门,使教学取得更大的成功。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