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戏精神”下快乐作文的实践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8319 日期:2023-11-25 来源:论文网
【摘 要】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写作教学应当深入研究小学生内在的游戏精神特点,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写作教学始终;尊重儿童的“游戏精神”,并使之成为小学生写作的重要精神资源。将游戏和学生习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写作的乐趣,放飞学生的思想。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摒弃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给孩子们的心灵松绑,为孩子们快乐作文开拓一方自由飞翔的蓝天。

【关键词】游戏;快乐作文

一、引言:一篇作文引发的思考

学生习作《快乐的笑吧》片段:

今天,我们班出现了几个逗笑大王,他们个个都是身怀绝技:

何俊杰的幽默动作

我们班的何俊杰特别幽默,他伶俐可爱,非常机灵。他上台做出一个斗鸡眼的动作。当时,哄堂大笑,何俊杰为了让大家更加开心又开始边摆着手,边做着斗鸡眼,使全场更加开心。

徐昕昀的“临睡”动作

我们班的徐昕昀,他也非常顽皮,他和何俊杰一样做出斗鸡眼,又做出昏昏欲睡的姿势,让我们捧腹大笑。

……

今天,同学的表演让大家开心,自己也开心。古人说:“有一份快乐,给别人就变成了双份!”

这是我们学校五年级学生的作文,从字里行间可以读出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的快乐,这是学生从内心发出的笑声,也是一位教师的精心设计的一堂快乐作文课。从学生的习作中引发了我的思考。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最具探索性、挑战性的环节。长期以来,“为作文而作文”的教学模式禁锢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更是“畏作文如虎”,激不起写作兴趣,更谈不上提高写作水平了。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首要前提。游戏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方便最快捷的手段之一。游戏能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表达、写作的积极性。尽量将作文的选题、内容的安排在有趣的活动、游戏中,让学生在快乐的参与中,引发写作的兴趣,从而养成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习惯,使之成为写作的主人。我尝试将游戏引入到作文课堂,利用精心设计的集科学性、趣味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游戏作为教学方法,通过作文课堂教学加以实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汲取“游戏精神”的内涵,创设作文教学的新局面

1、理论探究:

游戏精神是一种最富儿童精神特质的心理状态。其最基本的内涵是快乐,孩子们之所以喜欢游戏,其根本动力在于游戏能满足心理快乐本能的需求。自由是游戏精神得以彰显的前提,孩子可以在游戏中摆脱客观物质世界种种束缚,激发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真正体验到生命的乐趣。同时,游戏精神还是一种“过程即结果”的超越功利精神,追求的是游戏本身所带来的身心愉悦,而不是以游戏为手段去追求游戏之外的功利目的。

弗罗伊德说:“每一个游戏着的儿童与创造性作家一样,是在创造一个他自己的世界,或确切地说,他是在以一种使自己快乐的新的方式重新安排他世界里的东西。”“创造性艺术家与游戏中的儿童是一样的。他创造了他极认真对待的幻想世界——即是说,他向这一幻想世界赋予了极大的情感——而同时有将它与现实世界严格地区分开来。”弗罗伊德的论述强调了创造性作家的创作心态与儿童游戏心态的相似性,认为从儿童游戏的心理状态中可以寻找到作家的创作规律。那么,在直接对小学生进行作文教育的过程中,就更应当从儿童“游戏精神”中发现实现小学生写作能力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了。

1928年,徐子长在《小学作文教学法》中提出了“作文游戏化”的主张,他认为“小学教学适用游戏化,低年级更加需要。小学生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投其所好,借以教学,无有不收美满的效果。”

2、课标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第一条:“对写话有兴趣,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这一条中最主要的是“兴趣”二字,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那就一定要写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孩子喜欢游戏,游戏让孩子的童年五彩缤纷,色彩斑斓。让学生带着任务,身临其境,在游戏中畅游,自然收获很多,再加上整个活动是他们所喜欢的,即使是后期的写作文,也已经成为了他们游戏的一部分,成为他们学习的一部分,所以效果是比较好的。

3、理论实践:

为了将“游戏精神”的内涵进一步溶入作文教学中,我们从小孩子喜欢游戏这一特点入手,将游戏与作文结合起来,通过实践与探索,一条全新的小学快乐作文教学之路展现在眼前了。

三、享受快乐游戏的过程,拓展作文教学的新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怕作文而寻找出的一条正确的教学出路。我们只有在“易于动笔”和“乐于表达”的教学上下工夫,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并学会摄取鲜活的生活素材,学会感受、体验等创造性情绪的发挥。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经过设计的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游戏性和可操作性的游戏活动,就是方法。引入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生活积累,获得情感体验,是一条易于操作、效果明显的作文教学之路。

1、巧设游戏,激发情趣。

“作文游戏”就是寓作文教学目的、内容、手段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游戏中兴趣盎然,变苦学为乐学。比如:有一次习作的内容是“写一种水果或蔬菜”。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趣味呢?

作文前的那天下午放学,我有意布置了一个很新鲜的作业:回家以后,每个人做一个头饰——喜欢的水果、蔬菜都行,自己找一张硬纸片,在上面画好,上色,然后,剪成喜欢的水果或蔬菜的样子,最后做成头饰。除此之外,还要认真调查一下自己喜欢的水果或蔬菜——产地、产量、特点、味道、吃法……明天的时候,我们搞一次“水果的自述”演讲会。

第二天的作文课上,我先在黑板上板书了“水果(或蔬菜)的自述”几个字,然后问学生:都准备好了吗?部分学生拿出了头饰、举起了手,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准备的不怎么样,手迟迟不敢举起来。我说:“好吧,这样,大家先由小组长组织在组内做准备,每个人都要介绍,然后,各小组推选出介绍的比较好的,为全班同学做表演。如何?”学生同意了。

小组内活跃起来。“我叫大白菜,生产于……”“我叫黄元帅,在我县北部山区,很多果农种植我这个苹果品种……”我在各小组巡视、倾听,同学们都被滑稽的介绍逗得大笑不止,二十分钟的时间,学生几乎笑了二十分钟。终于,笑声停下来了,他们开始推荐、一起帮小组代表做准备——改说这一点、该说那一点,七嘴八舌。

轮到代表到全班表演了。各组的代表戴好了头饰,站在讲台上,“我是洋葱头……”那语气、那神情,好像一个又一个产品推销员。

每介绍完一个,大家都要做出评点——哪里介绍的好,哪里差一些,应该怎么改。呵呵,都成了评论家。

仅仅一节课,效果还没达到,但第二节课效果就显现出来了,第二节课仍然是作文课。于是在第二节课我们又延续上节课的内容,代表们又各自介绍了20多分钟。剩下的时间,我交给了学生自己——把自己的“自述”再作细致的“修改”,看作文上面,谁介绍的好。

就这样一次作文教学,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结束了。

这次作文教学结束以后,学生写得很有自己的个性。因为是“自己最喜欢吃的蔬菜”,学生在选择材料上体现出了个性,表述时,自然地融进了自己的感情。不过,也出现了小小的插曲——部分学生准备得不够充分——毕竟才一个晚上,因此,小部分学生写出来的“自述”不够理想。我想象着,如果给学生的时间多一点,给他们一周、两周的准备时间,相信效果会更好的。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开展游戏,拓展生活。

快乐作文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学会摄取生活材料。喜爱游戏活动是学生的天性。因此,我们可以顺应儿童这一心理特点,熔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于一炉,相得益彰。我们可以通过开辟第二渠道,丰富儿童的课外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并配合时令、节日和少先队中心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富有教育意义、生动有趣、对儿童有吸引力的班队活动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兴趣,减少了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用先做游戏后写作的方法,既可以向孩子们提供生活素材、可以在游戏的进行中将生活的片段展示给孩子们看,帮助他们学习用五官进行观察,又可以激起他们的“投入”兴趣和“表达”热情,这就解决了生活素材和写作激情的问题。

例如,我带学生在一次郊游中开展了一次“捉迷藏”的游戏活动,当时我发现学生们个个玩得开心,场面也十分热闹,我就决定让学生把这次游戏写下来,于是在游戏中,用轻松的语言,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注意,观察游戏者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游戏结束后,我先让学生谈谈这次游戏的感受,是从哪些情节中体会到的,正因为这次游戏进行得十分有趣,同学们也玩得很开心,因此同学们说话的情绪场面及游戏者的动作、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再让学生把这次游戏写下来,这样学生们在写作中写得自然真实,同时写作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由此可见,教师们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也离不开组织活动的方法。

3、创新游戏,丰富体验。

在《大鼻子李教授新体验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充满了睿智的设计活动。六年级有一课名为“两分钟有多久”。上课后,教师先让学生用“两分钟”的时间写一写“我们的教室”(记叙),让学生谈谈这个“两分钟”是长还是短。再做第二个“两分钟”———每个同学都做一个有创意的动作,并且将这个动作“定格”“两分钟”之久!但是在做这个动作前,先要写一写这个动作:头怎么摆、左右手怎么摆,左右脚怎么摆(说明)……然后全体做这个“定格”的动作。“定格”“两分钟”后,再让学生写写这个“两分钟”和前一个“两分钟”之比,感觉哪个更长些?(感受)第三个“两分钟”则是教师一声令下,让学生在教室里“疯”上一阵子!三个“两分钟”很快过去了,最后请学生写一写,这三个“两分钟”哪个最长?哪个最短?还要谈谈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思考) 在作文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观察了教室和同学们五花八门的动作,让他们注意了自己在“定格”时丰富的心理活动,也让他们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了三个“两分钟”为什么会有不同长度的原因。 由于这个游戏既向学生提供了生活素材,又使学生在快活的甚至是“发疯”的氛围下进行思考和写作,所以生活源泉和感情激发两条要素同时存在,孩子们几乎忘记了自己是在作文课上,轻松愉快地完成了自己的作文。

“我们不可能带领孩子们到课外去体验生活,但是可以通过游戏将生活的缩微呈献给学生。而长期的对游戏生活的观察,将会养成孩子们关注身边一草一木的习惯”。李教授说,“一旦这样的习惯养成,平时积累足够的生活素材,考试时的‘命题作文’也就不可怕了!”

四、结合游戏活动的特点,引领作文教学的新天地

1、创设游戏氛围

在开展每个游戏前,创设一定的神秘气氛,这样的氛围容易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于是课堂上人人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想要一显身手获得更多的游戏机会。这样心理活动的出现,正是游戏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学习观察、体验生活的重要手段。

2、精心指导游戏

a、游戏前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始终在好奇的心理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游戏时的热闹场面。游戏过程的高潮迭起。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仔细观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丰富、复杂的心理变化,逻辑推理的过程,为习作提供了充实的材料。

c、精彩纷呈的游戏过程。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在于给学生提供创作的源泉,可光有材料还远远不够。如何将散乱的信息加工成一篇生动有趣,有条有理的文章就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指导。

d、游戏后的收获、感受。游戏后,老师指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作文指导不露痕迹地贯穿在游戏的过程中。

3、快乐主动作文。

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了游戏的全过程,在开心的同时,也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感、畏难感,再加上老师的精心指点,循循善诱,更激发了学生写作动机、创作欲望。使学生感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如在学校“六一”游园会上,学生痛快地游戏,兴趣很浓。游戏结束后都能积极交流活动中精彩难忘的情节,通过对自己的活动,以及其他同学的语言、动作和情绪等叙述,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很快完成了作文,而且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

通过实践研究表明,在游戏中进行快乐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学生自觉习作的习惯、实现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要求的有效途径。作文应该是快乐的,作文应该是自由的,让学生喜欢上作文,这比什么都重要。作文应成为学生心灵释放的花园;作文应成为学生笑脸绽开的花朵。

【主要

参考文献



①《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01-A

② 朱作仁 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③《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 2006.05

④ 朱国忠、张永飞《让学生成为故事的主人公》[J] «《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2期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