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尝试与设想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8072 日期:2023-11-22 来源:论文网

内容提要:
  遵循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宗旨,联系

  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针对技校语文教学现状,为切实强化“为专业技能教学服务”的功能,从实践体会出发,对技校语文教学改革提出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师技能的设想。借此,但求推动技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真正适度、实用地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教学模式 能力本位 教学改革 技校语文

  

  继去年全国、再到今年全省职教工作会议的召开,充分体现了当前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加快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技工学校是培养中、高级专业技能人才的基地,为了加快步伐、促进发展,历来高度重视教研、教改,也取得了相应实效与成果。然而,技校语文教学普遍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现状:沿袭学科本位模式、内容与专业技能脱节、重讲授而轻演练……因而,学生厌倦、效果甚微、渐如“鸡肋”。难道技校的语文教学就此因噎废食、或削足适履?

  语文知识是各类专业学习的工具,是社会交际、能力发展的基础,其作用是人所共识的。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既要客观评价语文教学的功能,更要确立“为学生就业需要而教,让学生为能力发展而学”的理念,对症下药,加大技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力度。

  对此,浅谈几点实践体会与设想。

  一、瞄准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打好“校本教材”开发基础

  教材是教学的第一媒体,也是实施教学目标、内容的蓝本。广东省技

  工学校专用教材《语文》(广东省职业培训教研室·2000/5月版),以文体归类划分各大单元,新增“口语体”单元体现了一定的拓展与创新,整体上却未能摆脱学科本位模式的桎梏,某些范文更未能贴近学生需要。因而,沿用至今,收效不大。

  学海无涯,仅以语文知识而言,一位中文博士也许仅侧重于某一方面以研究。我们更必须清楚:技校培养的是中、高级专业技能人才,技校语文教学是为专业技能教学服务的。本人以为,注重现在、解决必须,着眼发展、夯实根基,才是技校语文教学的基本点。

  经实践摸索,技校语文教学内容的更新可以尝试:

  (一)围绕“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目标,体现“学用结合”功能

  职业技能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科目、某一教材内容知识的教与学,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现在与未来。

  1、注重专业特点,密切与“就业指导”的相关联系

  语文教学的读、听、说、写,必然与专业技能的理论常识、程序解说等知识直接相关;对择业、就业、创业指导,更有紧密联系。语文教学死抱范文分析不放,仅偏重“文”而死钻字词文法,正是技校学生深感孤燥厌倦的主因之一。教学上的例证运用、习题解答、能力训练体现专业技能的联系与活用,文字、语言教学直接紧扣就业指导常识,我在实践尝试中,确实收到了举一反三、相得益彰的效果。

  2、适度兼容政、史于一体,激发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语文教学目标包括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内容中语言、文史、思想政治三者密切交融。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古今中外名著,无一不体现“文、政、史”一体的特点。况且,当代学生普遍只认明星不识名人,简单的历史常识几乎空白。教学中适度联系历史、政治范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思想情感目标的实施。

  (二)按学生发展目标“适度、合用”构建模块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把握“够用为度、应用为本”,结合技校学生的语文基础,初步设想如下:

  

  顺序

  模块

  

  

  一

  

  

  基础常识

  1、字、词典的使用

  养成习惯、懂得使用

  

  

  8

  2、常见的错别字及成因

  避免并杜绝错别字

  3、常见错病句的类型及修改

  能识别、会修改、避出现

  4、常用修辞格式(8—10种)

  正确辨析与运用

  5、文字的书写(硬笔)

  规范、工整

  

  二

  阅读方法

  1、记叙文阅读(选讲范文一篇)

  四种手法、条理与线索

  

  12

  2、说明文阅读(选讲范文三篇)

  特征、顺序、方法

  3、议论文阅读(选讲范文两篇)

  “三要素”、结构、方法

  4、概括文本中心、提取重要信息

  正确分析、归纳

  

  

  

  三

  

  写作知识

  1、自我介绍、读(观)后感

  符合基本要求,中心与

  思想情感明确,内容

  充实、完整,条理清楚,词语准确,情感态度

  得当,书写整洁;

  应用文更要求正确选用文种,格式规范。

  

  

  

  22

  2、某一专业技能操作的特征、

  程序、原理、作用的说明

  3、小评论、演讲稿

  4、请假条与留言条、报告与请示、会议(活动)通知、计划与总结、  

  申请书与求职信

  5、就业推荐表的填写

  劳动合同的签订

  

  

  四

  口语技巧

  1、口语的分类与特点

  2、“听”与“说”的联系

  掌握常识与因时、地、人的联系,提高口语能力

  

  18

  3、解说与即席发言

  4、问答与辩论(讨论)

  中心明确、思路清晰、条理、语速得当,表达畅顺

  5、口语·话题作文

  6、应聘面试常识与交谈技巧

  做好必须的事前准备,

  达到临场综合表现要求

  

  

  五

  附  录

  1、古典名篇鉴赏:诗词、论著、

  小说、散文共选4-6篇(选修)

  2、附表:

  (1) 常见的同音字与多音多

  (2)容易写错、用错的字

  (3)常用成语解

  (4)名言名句摘录

  旨在拓展语文知识,

  提高综合能力。

  “古典名篇鉴赏”可

  根据具体需要适当安排,或以“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第二课堂”由学生报名选修。

  

 (三)围绕目标,联系专业技能与学生需要选用范文

  范文一般是指选编在教材中的文章。此外,从广义思考,本人以为:

  应该包括教学所用的一切范例,诸如讲授某一知识点的例证、供学生课堂训练或课外作业所分析的案例等等。专业理论教学与语文教学之间要做到目标一致,必然要强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范文是直观体现知识目标的范例,必然要联系专业应用需要、学生心理情趣以选用。

  1、保留——“文、政、史”俱佳、贴近学生情趣、实用与适用的指导性强、在语文教材中历久不衰的经典名篇,如《景泰蓝的制作》、《南州六月荔枝丹》、《项链》、《劝学》、《师说》、《简笔与繁笔》……及省技校专用教材(详见上文)选编的《中华世纪坛》、《深圳求职去来》、《珍珠鸟》、《再朝前走一步》、《向中国人脱帽致敬》等;

  2、辑选——适时摘录报刊中时效、实用、指导性强且短小精炼的文本,专业科技杂志中与学生阅读能力、专业程度相宜的说明性文本;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自创——各级教研部门组织教师据教学目标、学生需要而自己撰写,

  主要用于说明文、应用文写作的课堂教学及课外作业,如语文教师为指导学生某一题目写作的示范文本,摘取专业技能教师教案的某一例证资料加以润饰而成的例文。

  在教学实践中,把握“以教材为本、不以为框”的准则,我按照以上三个方面的设想进行适度的尝试,确实能收到相应的效果。

  二、以能力与发展为本,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场所

  “学科本位”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科学性、连续性与系统性,以分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实施教学,其效果是足以肯定的,因此历来为普通教育所沿用。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与发展为本,与普通教育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因而,技校语文教学适宜采用“能力本位”模式。

  能力本位模式,针对“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不足,重视专业岗位能力与相关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达到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行为意识等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力本位模式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个别化学习,确立“任何学生,只要给以足够时间和充足指导,都可以掌握所学的内容,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的理念。

  我认为:能力本位模式利于技校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发展“差异性”的兼顾,利于深入推进分层教学、学分制的实施。

  (一)实施“教、学、做合一”的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做合一”模式,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1917年针对当时普遍存在“重教轻学”的弊端所提出的。“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华盛顿大学的这一横标,具体、生动地概括了“教、学、做合一”的效果;“行为导向”教学法不刻意强调知识的学科系统性,实施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式,重视案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应该也是“教、学、做合一”模式的创新性演绎。

  教学实践中,本人较注重“教、学、做合一”的尝试。例如对“口语·

  话题作文”的教学,我运用以下的程序与方法:

  ⊙有目标地“教”——题目形式、要求与写作思路、方法。(此略)

  ⊙有重点地“学”——对以上“目标”的理解、体会、内化迁移。

  ⊙有组织地“做”——

  △由学生自主提出“话题”,集中评选出3~5个为正式“话题”;

  △让学生选择“话题”,由教师“示范说”;

  △将学生分为甲、乙、丙三组,甲“说”,乙“听评”,丙评“乙之评”;

  △师生共同参与“说与评”;(教师主持、调控,学生各司其职)

  △教师客观评析、总结,提出问题,布置课后作业。

  (二)重视发展目标与应用能力,拓展教学场所

  语文应用能力的强化与训练,单凭课堂教学难以得到全方位的实施,学生更难以直接感受其实用性。从“一体化教学”的启发所得,基于语文知识联系广泛、无处不用的特点,可以参照“第二课堂教学”的思路,拓展课堂教学场所。对此,我曾对某一教学班实施以下的尝试——

  

  自我介绍、即席发言、

  心得交流等

  主题班会活动

  1、全程投入,与班主任、专业实习教师等相互配合,具体负责与语文知识密切相关的环节的调控;

  2、教学上不能“分身”投入,则与相关教师预先落实计划安排,或预设目标交学生实施,注重课后的沟通、交流与总结评价。

  操作程序、专业特点说明、经验介绍等

  专业技能实习

  应聘交谈、辩论、演讲等

  知识竞赛活动

  应用文相关文种写作及

  口语交际能力等

  团组织活动

  学生会活动

  学习计划、总结的写作、心得体会写作等

  假期活动

  下厂实习

  

  

  从实践效果看,既可加强与专业教师、班主任的交流与协作,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语文知识“活学活用”的同步训练,在自然、愉悦的氛围中感悟语文知识的重要,有效激发语文学习的动力。

  三、加强“校企结合”、密切“跨学科”交流,拓展语文教师技能

  推进“校企”结合、“产教研”结合,拟定适应生产实际、就业需求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反馈信息不断修整优化,面向企业需求培养“对岗适用”技能人才,是技校教学发展的关键,也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综合素质。

  技校“一线”语文教师,普遍以45岁以下的中青年女性居多,大多从高校学习而来、到技校教学而去,接受学科本位模式教育,再以学科本位模式育人;经实践磨练,他(她)们的学科知识、教师技能、师德与责任感皆称可,其中更有优秀者,但企业实践经历、能力本位模式的教学经验、“跨学科”的专业技能常识相对不足,因而面对技校学生,教学上往往会有“吃力不讨好”的感受。

  适应职业技能教学发展的要求,有的放矢地拓展技校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试行:

  (一)合——语文教师从原机构中分流归并入各专业教学科(系)。

  参照每一教师的个性特点、学科知识以外的爱好特长,根据各专业

  教学科(系)所设置的语文教学内容、目标以因人适量归并,让《语文》直接与专业技能融为一体,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为专业教学服务的功能。

  (二)融——语文教师对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以最大限度的融会贯通。

  语文知识具有触类旁通的特点,加强与专业技能教师的教研交流与

  教学沟通,达成融通互补,提升语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

  (三)下——下企业实践,直接参与“校企”结合的系列教学活动。

  语文教师大多兼班主任工作,通过带班“下企”实习,或以“轮换”亲自到企业岗位实践,向企业中技能过硬、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相互切磋、交流,强化职业技能教学的素质。

  (四)跟——跟(带)班旁听专业技能课或参与实习。

  以班主任的身份与职责需要,抽空多与学生一起投入专业技能课堂的学习、实习,日常多参与“跨学科”的“听、评课”交流,从而一举多得地充实自我。

  

  深入推进技校语文教学改革正当其时、刻不容缓!本文仅从实践体会出发,就此提出点滴的设想与建议。或水平所致,有待引起有识者的共鸣以作深层探讨,以此换来振兴技校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

  

  参考资料:

  1、王蕙《教育学·教育与人的发展》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9

  2、张国扬、唐迅《职业观和教育观的变革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新思维》

  刊于《广州市职业教育探索与实践》

  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5

  3、舒徐《引发就业的深层次问题》

  登载于《羊城晚报·求是专栏》2006-7-30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