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网络教育;误区;角色定位
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学习方式.人们面临终身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学习的迫切需求也与日俱增,但传统的教育并不能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满足这一需要。网络教育正是在这种困境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1971年英国开放大学成立揭开了网络教育的历史帷幕.并以相当迅猛的速度发展,据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的网络学校已超过500多所。在我国网络教育也正蓬勃兴起,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把发展现代远程网络教育作为解决我国教育资源短缺,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作为构筑21世纪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目前国家已经投人25亿巨资启动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并预计投资总额将会达到180亿元.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已开设了网上教育.在校生已达100多万。
但是,网络教育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取得的成绩却远不如他自身规模上的发展那么引人注目,人们开始怀疑,网络教育真有人家说的那么有效吗,到底网络教育应该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网络教育迫切需要人们给他一个正确的角色定位。
一、网络教育存在与发展的价值体现
网络教育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种新兴教育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对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弥补了社会教育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差距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如今社会正处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不发达国家步入工业化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明显增大.而且在类型上也有所改变,现存的教育体系不可能及时适应这样的变化。由于网络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敏锐性.不仅能够缓解“人口爆炸”对教育迫切要求的压力,而且能够适应由于“知识爆炸”引起的社会对人才类型的多样化需要,很好地弥补了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
2.改善了社会需要的教育资源与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之间的不平衡
网络教育在教育资源的处理上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共享。由于世界网络资源的互联以及组织规模的扩大.必然要求全世界尽可能的资源共享和人力合作,然而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教育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门户的偏见使它们无法达到尽可能的资源共享和人力合作,而网络教育不失时机地满足了新型社会的这一需要.它与生俱来的开放性能很好的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并能跨越时空地实现更广泛的交互协作。
3.调和了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之间的矛盾
教育的效率与公平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尤其是在现有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要实现教育公平困难重重,但是人们还是在不断地寻求能够缓解二者关系的方法。网络教育由于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时、空的跨越。降低了教育成本,而且它的开放性能更广泛的吸纳受教育者,为后进地区以及弱势群体提供了更为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这是其他形式的教育无法做到的。
二、现今网络教育存在的误区
网络教育拥有自己的优势,而且能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但是,如果不正视自身的缺陷,盲
目地发展,失去方向性,就会步入误区。
1.网络教育企图取代传统教育
就目前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看,数量、规模的扩大是非常惊人的,而且从目前一些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来看,大有取代传统教育之势,他们猛烈抨击传统教育的弊端,认为传统教育模式应该是新时代的淘汰品,网络教育才是真正的并且唯一适应新环境的教育形式。然而,他们忽视了网络教育自身的一些缺陷,并且有些可以说是致命的弱点。网络教育是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育模式,并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学习理论.始终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我学习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对理智的和成熟的人是适宜的,它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者的潜能,但对缺乏理智的、可塑性很强的儿童和青少年(这里所指的这类儿童和青少年可以依据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的人生阶段来划分)是不利的,环境因素和人际交往是塑造儿童人格的关键因素,虽然网络教育也可能实现传统教育对儿童智力培养的目标,但由于它与生俱来的缺陷——虚拟的环境以及受教人群的隔离,是不可能实现塑造儿童伟大人格的目的的。在这一点上国内外曾有过争论,德国远程技术学院规划主任霍姆伯格(Bode Holmbeng)在1983年提出的开放教学过程中的“非接触性传播”概念,强调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学者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实现非接触性的人际交流,但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批判他所提出的“非接触性交流”只能导致虚幻的、缺失本性的畸形交流。因此,网络教育不可能取代传统教育,而只能成为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成为教育社会化中的一份子。
2.网络教育成为虚拟空间的传统教育
一方面,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正处于发展过程的初期阶段.其相关的各种理论不够成熟,发展缺乏坚实的理论指导,于是形成了将书本搬上网络、将课件取代教师,并将传统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搬上网络学校的网络教育现象,这必然导致网络教育成为一种虚拟空间的传统教育,这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网络教育应该遵循自身的发展逻辑,依照其自身的特点,成为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并体现出其他形式的教育无法实现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网络教育将它的施教对象直接指向可塑性很强的儿童及青少年,并且企图获得与传统教育同样的生源来培养与传统教育同样规格的人才,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一定要谨慎行事.这不仅会因为两种形式的教育争夺生源而造成形势上的混乱,而且对广大儿童和青少年也是极不负责任的(这一点在上面的论述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总体来说,现今的网络教育不论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形式上都在走传统教育的老路.只是将网络作为一种简单的工具,这必然会将网络教育带入歧途,而这并不是广大网络教育学者们所希望看见的。
三、认识网络教育的本质,正确定位网络教育
新事物的发展是有过程的,尽管它拥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性,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全体现的,并且它自身也会存在固有的一些缺陷。因此,在不同的时期,它应该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只有给该事物以准确的定位,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在这一时期它所具有的优势,使网络教育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1.思想定位——现阶段应形成以传统教育为主、网络教育为辅的教育局面
朗格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人们也正试图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来实现这一理念。但是仅仅依靠传统教育或网络教育都是不理智的,传统教育由于办学资源的限制无法实现.而企图放弃已经发展了几千年的传统教育资源而依靠网络教育更是不妥。教育社会化的实现要求有更多的办学形式,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联合所有的力量,而不是搞非此及彼的分化。并且现阶段由于传统教育更为成熟和系统化.决定了必须以传统教育为主,网络教育为辅的方式办学.充分发挥传统教育的主力作用,并借助网络教育的优势,共同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2.对象定位——网络教育应该明确自己的服务对象:“谁受益谁受教”
网络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自己特定的服务对象,“谁能从中受益谁就可以接受网络教育”应该作为进行网络教育活动的原则.那么到底哪类群体是网络教育的受益群体呢?由于传统教育能够给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力资源,因此它更适合于可塑性强的学生群体,它不仅能提供学生智力上的帮助.而且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净化灵魂,塑造完美人格。网络教育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增加阅历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但它能具有更好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因此,如果按朗格朗的划分将人的一生以20年分为两个阶段,那么网络教育应把服务对象定位在人生的后20年,这是因为,处于人生前20年的群体对教育的要求相对比较固定,适合全日制的、长时间的学习,并且由于处于这一阶段的群体可塑性相当强,更需要教育机构提供一个有利于塑造个体的环境,这正是传统教育不可取代的原因;而处于人生后20年的人群其生活方式比较多样化,由于工作以及时空的限制使得他们对学习的要求不够稳定和不具备持续性,因此需要更为灵活的教育方式,并且这类人群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非常强,这样正好能够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为这类群体提供灵活实用的教育。所以,我们应该将网络教育的服务对象重点定位在非学龄期群体上。
3.形式定位——网络教育应该不拘一格,办出特色,构建多样化的服务体系
①网络教育应该渗透于社会各个部门以及各部门的各个层面。网络教育所服务的对象分散于不同的部门,这决定了网络教育应该为社会各部门以及各个层面提供尽可能广泛的服务:网络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补充,首先应该渗透于传统教育。由于网络教育的优势.能够为传统教育内部提供非常丰富的教学支持,诸如通过网络教育的形式建设学生的选修课程系统,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重难点答疑,为研究生教育搭建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网络教育还应该为各个企业提供规范化的教育培训。尤其是那些跨国跨地域的大型企业更需要通过网络教育的形式为全公司提供统一标准的教育服务,并利用网络教育对世界形势的敏锐性来保持企业的先进性和竞争优势;网络教育同样可以为个人提供个别化的服务。可以对全社会所有人开放,没有时空的限制,而且学习方式灵活多样,针对性强.使每个人享受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实现终身教育的理想。
②网络教育应该具有更为灵活的文凭发放标准。由于网络教育自身多样化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教育的文凭标准是多样化的。鉴于现在呼声日高的成功教育理念,网络教育更能通过多形式的文凭标准来体现,实行文凭分类制和文凭等级制度,推行课程证书制度等都能够有效地推动成功教育的发展,既能满足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又能防止文凭贬值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实现教育公平和高效率的同步发展。
4.关系定位——网络教育应与普通教育、民办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机构并存,形成教育界“四足鼎立”、相互扶持、互为补充的良好局面
①网络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普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它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大量人才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责任,其服务对象主要针对广大学龄期群体。但是,由于这类教育的机械性和滞后性,无法满足社会其他群体的学习需要,尤其是在如今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下人们需要的是终身教育,普通教育更显得有心无力,这就需要有别的形式的教育对其进行有益的补充。网络教育不仅可以填补普通教育遗留下来的空缺,而且还能渗透普通教育内部.对普通教育提供技术支撑和缓解社会对普通教育施加的压力.还能缓解普通教育的内部矛盾(如资金短缺、师资匮乏等)。当然.普通教育也能为网络教育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技术咨询、宣传服务、资源互补等等。因此,如果网络教育能和普通教育联合,不仅能够使自己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对普通教育的发展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网络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关系。现代社会要求的不仅是终身教育,它还要实现大众化教育的理想,大众化教育思想最重要的表现是实现教育公平,尽可能多的为各类群体提供受教育机会。在各种不同群体中,弱势群体——一直是教育界的“老大难”,这类群体包括贫穷后进地区的学龄期儿童及青少年,有身体缺陷的残疾儿童以及有心理障碍或超智商的儿童。传统教育由于自身规模、资源以及体制上的限制力不从心,而网络教育又由于先天性的不足不适合对这类学龄期群体提供有效的帮助,那么要实现教育大众化就必定需要其他形式的教育来弥补这一空缺,民办教育能够在这一方面独挡一面。由于民办教育拥有固定的学习环境,能够像传统教育那样提供教育适龄儿童必需的成长环境,并且拥有网络教育开放的教育方式,能够广纳受教群体,因此非常适合这类群体的教育需要,因此网络教育与民办教育是应该并存的,二者服务于不同的群体,互为补充,共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教育支持。
⑧网络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由于职业的分化和新型交叉学科的不断出现,社会上出现了针对某些特定行业的教育培训机构,这些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教育事业注人了新鲜的血液,应该很好地扶持而不应企图用网络教育来取而代之。他们主要为达到两种目的:一是为人们获得某类证书提供备考帮助;二是为某些企业的新员工提供职前岗位培训。不管是为哪种目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需要短、频、快的现场性或面对面的教育服务,网络教育虽然能够满足“短、频、快”的要求,但对那些需要现场指导和面对面传授的受教育者来说是满足不了的(当然,民办以及普通教育更不适合这一类的学习者)。因此,不能企图用网络教育来取代这些教育机构,或许两者可以相互渗透,进行横向联合,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为网络教育进行正确的思想定位、服务对象定位、形式定位以及关系定位,明确网络教育“谁能受益谁受教”的原则,促进网络教育与普通教育、民办教育、其他形式的教育的共同发展,四方共建“教育航母”,各自独挡一面,又能相互交叉,互为补充,实现“终身教育”与教育大众化的理想,推动教育社会化,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这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给网络教育一个正确的角色定位,不仅有助于网络教育的健康发展,更能推动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尔.开放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
[2]胡泳.网络教育的新时代闭.网上生活.1997
[3]丁兴富.远程教育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