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节课起到提纲挈领的关键作用。文章主要从实际教学经验结合历史课的特点,列举了导入的六种主要方式,评价了其优缺。
关键词:历史 课堂教学 导入
常言说,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个开头,说书的叫开场白,教学中叫导入新课或导言。一段精彩的开场白,以寥寥数语就可吊起听众的胃口,抓住听众的心,让人产生一种非听下去不可的意愿。上课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讲一段生动引人的故事或典故,提一个富于启迪的设问,用一首熟悉动听的诗或歌曲,猜一个富有特色的谜语、对联等,先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样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这与精彩的开场白有异曲同工之妙。“导入新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桥梁作用,它既能有效地组织起教学,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因此,掌握多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对于有效提高课堂质量都是不无裨益的。
历史教学应该如何“导入新课”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试探:
一、用故事、典故导入新课。
历史教学运用故事、典故可谓得天独厚,而且学生也非常喜欢听故事。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特点,讲一个故事或典故,既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组织起教学,又能借故事或典故顺利地导入新课,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如在讲“希波战争”一课时,可以先用谈话法问学生:“你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学生一定会说:“喜欢”。然后再问:“你们知道田径比赛中距离最长的项目是什么?”学生定能说出是:“马拉松“。再问:“知道马拉松比赛事的来历吗?”然后讲述马拉松战役的故事,从而导入新课。又如,在讲“楚汉战争”的时候,可在黑板上写出“约法三章”、“四面楚歌”两个成语,问:“你们知道这两个成语典故的由来吗?”这节课后,你们会了解的十分透彻。”然后导入新课。
用故事典故导入新课,一定要注意其真实性和生动性,切忌用时过多,喧宾夺主,更不能哗众取宠,为吸引学生而讲一些与课文无关的故事和典故。
二、用诗、谜、歌、对等导入新课。
这种方法多见于中国史的教学中。一首诗,有时就是一节课的背景或过程的写照。如在讲“安史之乱”的时候。可以引用杜牧、自居易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来引出安史之乱的原因和背景,这样导入新课,自然而又贴切。再如,讲宋元文化时,教师可先吟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慷慨、悲壮的诗句,问学生“这是谁的传世名句?”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问:“这豪迈、奔放的名句又是谁的佳作?”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都是宋元文化的成就,并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歌曲、谜语、对联也有类似的作用。如讲“九·一八”事变时,可先准备好录音磁带,放一段《松花江上》,那如泣如诉的歌声一定会创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教师要抓住这极好的时机,导入新课。歌曲最大的优点是能渲染气氛,仿佛再现当时的情景,使学生的感情迁移、投入,这是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起到的作用。相对来讲,谜语、对联则有较大的趣味性,如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时,先在黑板上写出上联“孙行者”,学生一定会跃跃欲试,争显身手,对出下联“祖冲之”后导入新课。谜语也是如此。歌、谜、对的使用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变被动式的“收听”为主动式的参与。但一定不要牵强附会。
三、用引言、史料导入新课。
历史课文中常常引用一些重要人物的言论或重要著作中的段、句,以增强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些言论甚至会成为这个人物的代名词或象征,如普鲁士宰相俾斯麦被称为“铁血宰相”,就源于他在议会中的一段言论:“当代重大问题不是演说和多数派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只能用铁和血来解决。”由此看来,用引言、史料导入新课,既能有效地运用、发挥其价值,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记忆,深刻领会的作用。如在讲到“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节时,教师可先引用李世民的一段话“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头。”解释完意思问这段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然后导入新课。当讲到“魏征敢于直言,前后上谏200多次,指摘唐太宗的过失,太宗非常赞赏他,信任他”时,再次强调“引文”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唐太宗纳谏的认识,然后导入新课。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运用史料、引言导入新课,一定要注意所用的史料必须是本课所要讲述的内容或是与本课密切相关的内容。它的最大的优点是能紧扣课本内容,深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尤其是对高考题中的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是难得的适应和训练过程。
四、用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这是各科教学中较为普通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但“引而不发”,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探索、进取的目的。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讲时,这样设问:“你们知道“坦克”一词是怎么来的?开始使用坦克作战是什么时候?”学生答出是:“一次大战”,然后导入新课。在讲到“一战中英国使用坦克作战”时,再解释(WATER TANK水箱)其含意。复习的特点是将前课的内容与本课有关的内容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概括、总结后而导入新课的。一般情况下,复习的内容与要讲授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讲时,就可以用图示教学引导学生复习与本章有密切关系的第十六章第三节的内容而导入新课。
五、用解题、图示导入新课。
在教材中,有些章节的题目就是本章节教学的重点或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先解释清楚这些新概念及其含意,才能为下一步的教学扫除障碍、铺平道路。这一类的课型用解题导入新课较为适宜。如“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一课,就应该通过解释“新危机”为什么称“新”?“新”在哪里?导入新课。再如,“英国工业革命”一章,可以先解释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含意是什么?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学生才会对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和后果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图示就是用一幅结构图或示意图,简单明了地勾勒出本课所需要引用的背景或概况,为新课的教学做铺垫。如讲“隋的统一和隋末农民战争”时,教师可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下列图示:
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这种方法简单明了:线条清晰、衔接紧密、实用性很强。
六、纵横联系导入新课。
历史是一个继往开来、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学生只有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掌握历史发展的纵横联系,才能灵活地驾驭新学的知识,运用自如。如在讲述“清朝前期的政治和经济”一节时,就应先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及发展过程进行纵向联系,秦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时期;西汉是巩固时期;隋唐是进一步完善时期;宋元明是加强时期;到了清朝则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由此导入新课。这样联系会给学生展现一个清楚的发展过程,为新课的进行其了铺路搭桥的作用。再如讲“农奴制的废除和沙俄的侵略扩张”一章时,可以用横向联系法导入新课。教师这样讲:1861年那拉氏发动宫廷政变,开始了慈禧太后对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同一年清政府设立了总理衙门;曾国藩创设了安庆军械所;这一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开始了两种制度的较量;也是在这一年,俄国的农奴制度经历着空前的危机,使得亚历山大二世已走投无路,被迫进行了这次改革。然后导入新课。这样进行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给学生提供一个联想的空间,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总之,历史教学如何导入新课,也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六种方法,各种方法之问可以相互融合、交叉使用,不必拘泥于某种模式。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把握它、运用它,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才能把历史课讲深、讲透、讲活。
参考文献:《历史教学法》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