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活动元教学设计原理,教师将教学设计的重点从关注教师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高度参与的学习“活动”,根据教学资源情况,每节课设计一个或几个活动元,形成课堂活动流,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使学生达到三维教学目标。行动研究表明,活动元教学设计是一种高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设计方法,在化学新课程中应用可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活动元;教学设计
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过多的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向转变,如何快速而有效地开展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活动,是进行新课程教学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的行动研究表明,根据化学新课程的特点,利用活动元教学设计原理,教师根据教学资源和学生情况,将教学设计的重点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生参与“活动”,设计一个或几个活动元,形成课堂活动流,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活动元教学设计是一种高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设计方法。
一、活动元教学[1]
(一)活动元
活动元是指在教学中为完成某一学习任务中的一个或几个子任务而进行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背景来进行的。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就要改变以往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要利用各种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活动中搜集和处理信息;在活动中得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交流与合作;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因此组织好课内外的学生学习活动是能否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一环。
活动元就是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生活动抽取出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元素或一个环节来使用,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1.活动元必须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基础进行的一组活动。如课堂化学实验探究活动是让学生在分组和实验室条件下自由探究某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某一化学问题进行的活动。
2.每个活动元必须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此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活动。
3.每个活动元必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活动元模式
活动元模式是指将活动元进行分类,从中抽取出同一类活动元的教学程序,将这些活动元进行抽象、提炼出共同的、可操作的步骤,以利活动元的设计和使用。
活动元模式设计的要点为:
1.活动元模式是由一组同类的活动元,将其共同可操作的步骤抽取出来而形成的。如分组实验探究、课堂实验探究和课外实验探究都可以提取出相似的操作步骤:(1)获得任务;(2)实验探索;(3)记录和分析结果;(4)得出结论和反思。
2.一种活动元模式可代表一个或多个活动元。其步骤的提取主要来源于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
(三)活动元模式库
活动元模式库是指按一定规律将活动元模式进行组织和分类。每个教师都可根据自己教学的特点、风格,自己拥有资源的情况以及学生集体的不同,形成自己独特的活动元模式库。
经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可按如下形式进行组织和分类,形成一个较为通用的活动元模式库,每个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甚至重新规划。每个项目和其子项均可进行调整。常用的活动元模式库的组织如表1所示,为节约篇幅,我们仅列出活动元模式库的一级项目及其说明。
表1 活动元模式库的一级项目组织(部分)
代码<?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
一级活动元模式库名称 |
描述 |
1 |
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活动元模式群 |
以各种进行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的活动,是本教学设计的中心活动形式 |
2 |
以自主学习活动为核心的活动元模式群 |
以学生自主学习,如自学、自我小结等为主的活动 |
3 |
以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活动元模式群 |
以小组或全班合作进行的活动,如组对学习、讨论、集体朗读等 |
4 |
以学生展示为核心的活动元模式群 |
以学生或小组展示自己学习成果为主的活动,如网络BBS交流、小讲座、答辩或辩论、自主发言等活动 |
5 |
以完成作业或任务活动为核心的活动元模式群 |
以完成作业、练习等学习任务为主的活动 |
6 |
以评价活动为核心的活动元模式群 |
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档案进行自主评价、小组评价为主的活动 |
7 |
以听专家报告及质询活动为核心的活动元模式群 |
包括听教师和同学的发言,并提出质询的活动 |
8 |
以技能形成活动为核心的活动元模式群 |
如听说读写、计算、计算机软件学习、实验基本技能、识图等的技能形成型学习活动 |
9 |
以创设情境活动为核心的活动元模式群 |
如看录像、听故事、计算机模拟等为主的学习,常用于课题和活动的引入 |
10 |
以其他活动为核心的活动元模式群 |
各种特殊活动和创造性活动 |
我们知道,每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所面对的学生和所拥有的教学资源都是不一样的,这样每个教师都应该根据通用的活动元模式库建立适合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这样才能根据每个教师的教学小环境建立最优化的教学体系。
二、活动元教学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提取自己活动元模式库中的活动元模式,根据教材特点、教学资源情况、学生实际等因素进行活动元设计,再将一个或几个活动元有机组成课堂活动方案的过程称为活动元教学设计。
(一)活动元教学设计流程
根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活动元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如下活动元教学设计的系统流程,以方便教师进行活动元教学设计。
──活动元选取或创新设计
──活动元组合
──各活动情境和任务设计
──利用教学设计模板,组成教学设计案学生情况分析教师情况分析资源情况分析教材情况分析活动元库分析
(二)活动元教学设计方法
1.理论基础
教学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这就是教学设计。活动元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新发展,它仍然将教学的诸要素连接起来考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3]其理论基础源于教学设计理论,其中不同或改进之处有以下几点。
●强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过程中,继承了系统论的观点,但突出学习主体的合作、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利用各种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为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目标服务。
●设计的重点从设计教师的“教”转移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上。传统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设计教师的“教”的各个环节,就是利用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教”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的作业和教学评价等。而活动元教学设计主要是利用系统的观点进行学生“学”的活动设计,从活动中达到教和学的目的,实现课程目标。
●建立系统单元的观点(活动元),使教学设计的系统落到实处。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是按系统的观点进行教学设计,可操作性并不强。活动元教学设计倡导每一个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活动元模式库”。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在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中调用、形成活动元,迅速完成一节课的设计。
●强调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后,对教学的反思和对自己“活动元模式库”的优化和调整,进而形成自己组织教学活动的风格。
2.设计原则
在进行活动元教学设计时,为达到设计中体现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体现活动元教学设计理念。在进行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步提出了如下一些教学原则。[1]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原则:在设计中必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体现学习者也是教学的参与者这一设计思想,这是本教学设计方法的关键。
●以活动流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的原则:活动元教学设计是以一个一个的活动单元(活动元)来开展教和学的过程的,这些活动流来源于每个教师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中的一个个“活动元模式”,结合系统分析后设计而成的“活动元"。而这些活动元模式大多数是经过检验的,有的是经过了多次优化后形成的。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原则:教师在学生活动中是合作者、参与者、服务者和资源提供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供足够的资源,设计中要想办法(甚至使用有创造性的代用品)来满足学生进行学习所需的资源。
●任务及任务体系合理原则:每节课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组成每节课的活动元有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样一个任务体系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可能性,使学生在一定的努力下能完成相关任务,达到学习效果。
3.设计方法
活动元教学设计要按照系统的观点,对整个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分析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的情况,从中选出合适的活动元模式,并组成合理的活动流系列。使用活动元设计的活动流的例子如下。
案例1:引入活动/探究活动/展示活动/完成任务或小结活动
案例2:合作学习活动/展示活动/评价活动
案例3:自主学习活动/展示活动/完成任务活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4.方案的评价
活动元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主要根据教学设计理论中的评价理论和本方法中特殊的理论要点和设计原则来进行评价。主要有如下评价因素。
●教学对学习结果产生的影响因素:教学方案在培养或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上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对这些结果变量进行测量或观测可对方案进行有效性评价。
●活动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因素:教学结果不但要注意最终的结果,还要对活动过程中学生发挥的作用进行观测和评估。
●活动中资源利用促使学生发展的因素:这种设计方案对现有教学资源利用是否达到可能的最大值,也是对方案进行评价的重要方面。一个好的方案,能整合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活动服务。
●师生能力倾向优化因素:教学设计是否能将特定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倾向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同时对能力倾向的培养也达到最优的效果。
●教学思想贯彻因素:活动元教学设计的中心在于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整个设计是否体现这一因素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活动元教学设计案例和分析
课题:装备一个小药箱
教学目标<?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
●能为自己居家旅行装备一个小药箱; ●认识常见的、典型的一些药品,知道它们的组成、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探究胃舒平的主要成分,进一步加深对探究活动的认识与体验; ●能写出乙酰水杨酸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形成尊重科学、相信科学的思想。 | |
教材分析 |
本课题以治疗最常见的感冒、胃病的常用药(胃舒平、阿司匹林)为载体,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感悟化学在医药开发中的作用、对人体健康的重大贡献。合理用药与避免药物依赖、远离毒品,意在让学生形成更为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材中有个栏目:组织学生讨论参加夏令营时应如何装备一个小药箱(几天前,布置学生回家查看自家的小药箱,用于课堂学习中交流)。从课前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课堂教学中淡化了这个栏目的活动。对“胃舒平”的主要成分的探究,从知识内容来看,比较简单,但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在这个活动中,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让学生体验。对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依赖,远离毒品等内容,指导学生课后阅读。 | |
拟采用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以活动元教学设计方法进行设计。教学流程图如下。 | ||
教学过程 | ||
教学活动 |
学生活动 |
活动元设计分析 |
引入:各位同学,我刚从外地出差回来,出差时,我除了带上手表、手机、钱包、身份证、换洗衣服外,还要带一样东西(随即拿出“固肠止泻丸”),我的常备药──固肠止泻丸。无论是居家生活,还是外出旅行,我们都需要配备一些常用的药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课题:装备一个小药箱。 |
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进入教学情境。 |
从学生(教师)的生活开始,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
(活动1)交流与讨论:我的家庭小药箱。 |
学生谈自己家庭小药箱中的药品:创可贴、胃舒平、花露水、止咳糖浆、烫伤药…… |
本活动让学生通过了解自己家中的小药箱,让学生交流已有的经验,使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同时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一个指导。 |
(活动2)设计方案:探究“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还是碳酸氢钠。 |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
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物质组成的实验设计。 |
(活动3)交流与表达。 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提供方案,并对各个方案逐条加以分析论证。 经过讨论,师生一致认可的有:溶解法、与盐酸反应法。 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实验报告。 |
(1)小组交流; (2)在教师组织下进行全班交流,注意鼓励学生对各种方案的交流和质疑。 |
这是本课的主体,通过讨论实验方案,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认识物质成分检验的方法,同时让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
(活动4)学生按讨论的方案或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案进行实验。 |
学生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允许学生用经过讨论认为不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
本部分让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可以检验自己的实验方案。 |
(活动5)应用:与学生交流关于药品的组成或应用知识,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
交流活动。 |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应用好获得的知识。 |
(活动6)介绍“阿司匹林”的发现、合成史。(略) |
感受人类在应对疾病斗争中化学的作用。 |
意图让学生体验化学在医药开发中的作用。 |
(活动7)演示实验:阿司匹林的水解。 学生观察现象,记录实验现象。 在教师的指导下,书写阿司匹林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布置课后任务:阅读有关合理用药及避免药物依赖、远离毒品的内容。 |
掌握阿司匹林的有关知识。 |
通过阿司匹林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化学合成药物的成分。 |
三、展望
活动元教学是课程改革百花园中的一朵新花,它只是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相信还有许多的教学方法正在研究或正在发现。本研究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成果,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如何较好地建立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在活动元教学中如何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农村学校如何更好使用活动元教学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本研究使我们的教学设计从“教”的设计转变为“学生活动的设计”,这一教学思想,在实践中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们期待更多的教师加入到我们的研究中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教育设计理论的本土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傅兴春.新课程活动元教学设计与教学原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3—12,56—68.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教基[2001]17号.
[3]R M 加涅,等.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2.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