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学是一个生命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生命化占主导地位,学生是这个生命化教育过程的教育主体。语文教学的生命化目标,指向学生学习生活的生命化。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建立语文教育的生命化人格,以这种人格力量和教育生命的张力不断驱动我们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化;人格力量
“让生命与使命相伴而行”,是近年来教育界向教育工作者的呼声。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改大力倡导的教育理念。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这些说法都是论到人文教育的本质性内涵。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并把人本思想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发展人心灵的一门学科。也就是说,语文是培养“人”的一门学问。语文学科本身蕴涵着教育者的人格因素,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生命的说话。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学生、语文(作品)这三者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过程。就发展学生个体生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这一面来讲,语文课程具有别的学科所无法具备的优势,即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蕴含着作者健康丰富的思想与感情,而且也烙着作者价值观与人生态度的印痕,它是作者人格的再现,如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这些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着作者健全人格的不同内涵。季老对生命追求的顽强与执着和面对生命消逝时的坦然与洒脱,李乐薇的宁静致远、淡泊名利,朱自清的厌恶黑暗与邪恶、追求光明与自由,这些都是作者生命的素质,闪烁着人格生命的光辉。因此,在文学书海里遨游的人,则更容易被作品中的生命所触动并征服。
语文教育就是一个生命化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需要首先实现教育生活的生命化,然后用生命化的人格和生命化的手段去影响、引领和教育学生,使学生的个体生命得到健康的发展。这就是说,语文教育本身要求教师在求知上达到一种生命的境界。求知是一种向善的活动。正确健康的知识,可以升华一个人的人格,重塑一个人的灵魂。语文教育的目标指向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所以,教师应该首先实现一个教育者的人生价值,才有资格、有能力引领学生去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求知是一个语文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突破口。毫无疑问,知识是一个教师的命源。语文教师应该借不断地求知和教学实践一面在学问上完善自我,一面使自己的教学思想日益丰富而深刻,知识丰盈而洋溢,造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使教师与学生一同受益。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在求知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者人格,使知识素养与人格素质有机地构成由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以此去引领学生的人格,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是一种生命化的过程,教师教学的生命化占主导地位,学生是这个过程的教育主体。语文教学的生命化目标,指向学生学习生活的生命化。学生学习生活的生命化,取决于教师教育生活的生命化。因此,语文教师应对语文教育的本质性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并在求知过程中培养语文教师应有的生命意识,建立健全的语文教育者生命化人格,并以这种教育人格和文化生命的张力,不断驱动我们的语文教学。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