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形象之间的对比欣赏众所周知,音乐演奏(唱)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例如歌曲《我的太阳》是众多男高音歌唱家的保留曲目,特别是最负盛誉的 “三大男高音”的演唱更是令人精神爽朗、赏心悦目。总之,通过不同作品的对比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欣赏能力。
关键词:高中音乐;对比欣赏;音乐形象
音乐对比欣赏法就是指通过聆听、思考、深入浅出地分析作品创作与演奏过程中的对比因素,使学生主动地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对比是音乐家创作、表演音乐的重要方法,在欣赏教学过程中,若能准确地分析,比较音乐中存在的对比因素,理解音乐发展与变化的特点,无疑会加深欣赏者对音乐的体验,提高欣赏音乐的兴趣。
一、音乐形象之间的对比欣赏
构成音乐形象的基本要素:(1)音高关系在创造音乐形象时起决定性作用曲调的音高关系是音乐构成的基础,上行曲调线一般表现激昂向上的情绪,下行曲调线一般表现消极低沉的情绪,水平曲调线则表现特定的音乐形象,这三种曲调线的有机结合构成了音乐的起伏波动,形成了曲调的高潮与低落,特别是曲调高潮或高峰的形成,大大地丰富了音乐形象的表现力,尤其是当它与某种节奏组织相结合时,其表现力是极其多样和丰富的。(2)节奏是音乐形象中极其重要的表现手段,是曲调构成的灵魂曲调线,脱离了节奏正如脱离了音高一样,是构不成音乐的,如《北京喜讯到边寨》《牧童短笛》《春节序曲》等作品,音乐的各部分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音乐的对比变化,并且想象这种对比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意境与形象,而不必去划分段落、解释各段的音乐内容。
二、 不同表现形式的对比欣赏
音乐作品中有许多经典名曲往往有不同的表演形式,若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听听不同的演奏(唱)形式,不但可以激发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在内心与作品形成共鸣,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就有管弦乐、钢琴独奏、混声合唱、童声合唱、女声独唱等表演形式,管弦乐队的演奏充分体现了 “圆舞曲之王”的音乐风格,让人领略到维也纳圆舞曲的特色;钢琴独奏创造了一种深沉的意境,让人想象到多瑙河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人们对这条河流无限的深情;混声合唱使人感到人声丰富的表现力,仿佛使人看到壮丽多姿的多瑙河风光,给人以无穷的活力和生机;童声合唱那清纯明亮的音色,犹如多瑙河粼粼碧波,充满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憧憬;而抒情女高音的独唱则使人感受到多瑙河的美丽与高贵。的确,不同的表演形式,给人以不同的听觉反应和审美感受。这种有比较的欣赏对于提高音乐鉴赏水平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三、不同演奏版本的对比欣赏
众所周知,音乐演奏(唱)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因而带有演奏家特有的风格,不同的大师对同一首音乐作品的诠释与表演风味迥异,常常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能让学生仔细听辨,找出对比变化,同样也可以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例如,歌曲《我的太阳》是众多男高音歌唱家的保留曲目,特别是最负盛誉的 “三大男高音”的演唱更是令人精神爽朗、赏心悦目。在课堂上我为学生播放了“三大男高音”演唱录音,通过欣赏使同学们感受到帕瓦罗蒂的歌声犹如铜管乐器的音色一样,刚劲有力、明亮辉煌、热情奔放;多明戈嗓音饱满、刚中带柔,歌唱富有戏剧性;而卡雷拉斯的演唱线条清晰、气息均匀、深情投入;总之,三位男高音的歌声各具风格,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如欣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时,我让学生分别欣赏了以下几个版本: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84年的录音;穆蒂指挥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演奏的录音;洛林马泽尔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录音;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录音。通过比较欣赏,学生不难发现不同的指挥和乐团在演奏这一首作品时,风格上的不同特点,在速度、音色、力度变化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在教学中,这种欣赏还可以逐步把情感体验与理性思考引向深入,从而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题材、体裁、民族、年代以及种类不同的音乐作品进行比较欣赏,如为了让学生理解音乐表现要素的作用,在一节音乐课中,我让学生欣赏了《梅花三弄》和《一个华沙幸存者》两首作品,要求找出两首作品音乐语言(即旋律、节奏、和声、调式、音色等)、音乐形象、作品风格、音乐情感、作品意境五个方面的不同,由于这两首作品存在着鲜明的对比,通过聆听、比较,学生均能做出正确的解释,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通过不同作品的对比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欣赏能力。
五、不同音乐语言的对比欣赏
音乐语言的各种要素互相配合,具有千变万化的表现力。旋律尽管是音乐的灵魂,但其他要素起了变化,音乐形象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在一定条件下,其他要素甚至可起主要作用。例如,贺绿汀的管弦乐曲《森吉德马》,第一段轻柔缓慢,用拖长的和弦和陪衬声部来烘托旋律。开头由双簧管和长笛吹出富于田园风味的曲调,在弦乐器和弦的衬托下,音色显得柔和而平静,描写了辽阔的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后来旋律先后改由圆号、小提琴和小号吹奏出,色彩渐渐明朗起来。第二段快速而强劲,弦乐器拨弦奏出轻快活跃的伴奏音型,旋律和第一段相同,音色也改变不大,但由于速度、力度以及伴奏乐器的节奏都起了变化,因此表现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反映了内蒙人民载歌载舞的愉快生活。
感悟音乐的能力并非天生的,对音乐欣赏力是社会的理智因素在感觉中的沉淀。音乐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选择最优秀的作品作为范本加以分析、解释、评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评价,让学生在“操千曲”的审美实践中,由浅入深地知晓音乐艺术特有的审美性质、手段和方法,提高审美敏感性,从而达到培养音乐审美力的教育目的。
【
参考文献
】[1] 叶林.音乐审美欣赏[M].西藏人民出版社.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