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后备人才试点中学培养目标的定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7018 日期:2023-11-11 来源:论文网

摘要为正确确定体育运动后备人才试点中学(下称试校)的培养目标,作者运用系统论、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对全国83所试校的660名学生及其家长实施调查。调查和研究表明:试校的培养目标是试校各项工作的中心目标;制约试校培养目标的主要因素有社会政治经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体育发展规律、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学生个体自我因素共6项。并据此提出3个层次的试校培养目标: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或体育学院及体育系;国家或省级运动队;社会体育指导员或相关的体育工作者。

1研究目的

研究旨在通过对试校学生、试校学生家长等的调查,着重就试校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试校培养目标的构想及表述思路,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试校在训学生及其家长。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著作及文献资料。(2)问卷调查法。根据问卷调查法操作原理,向全国14个省、市的83所试校发放经检测的调查问卷800份(每份问卷中有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各1份),回收709份,删除无效问卷,实得有效样本660份,占实发问卷82.5%。(3)访问调查法。为设计、检测问卷以及弥补问卷调查之不足,先后对部分试校学生、教练、领导等进行了专题访问。(4)常规统计法。

3研究结果和分析讨论

3.1确定试校目标的重要意义

管理学认为,管理是为了实现系统的目标,不断提高功效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一系列的综合活动。管理的过程就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有控制的活动过程。从管理的运行看,管理包括了计划、组织、检查、总结这样四个基本环节,当管理运行时,各环节以管理系统的目标为轴周期循环,呈螺旋形向前滚动上升。显而易见,要实现对试校的有效管理,首先必须确定试校的工作目标,其中心是培养目标,即试校培养学生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可以说,就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而言,试校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着如何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而运转,由此可见,正确确定试校的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截止我们的调查,目前试校的培养目标定位表现为“两大一少”,即模糊性大、随意性大、科学性少。因此,有必要对制约试校培养目标的因素加以科学论证,以正确确定试校的培养目标。

3.2制约试校培养目标因素

3.2.1社会政治经济。11届3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持续稳步增长,人们生活日益逼近小康水平。良好的政治经济形势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体育要满足对外交流的需要,通过体育使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另一方面,体育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试校的规模、办学条件等必将受到制约。因此,确定试校培养目标时不能不正视这一实际。

3.2.2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人才学理论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则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法》还在第29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义务。党的教育方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工作的指示及有关的教育法规等明确规定了我国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显然,试校的培养目标必须以此为指南。

3.2.3体育发展规律。

3.2.3.1体育的自身发展规律。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现代体育的发展,运动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运动成绩已接近人体生理极限。运动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加剧了国际体坛的金牌竞争,通过科学训练挖掘人体最大的运动潜力势成必然。科学训练需要大量的科技投入,同时也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与科技投入相匹配的文化素质,这已成为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2.3.2运动员成才规律及职业生涯特点。根据人才学理论,各种人才的生涯过程可划分为培养阶段、使用阶段和老化阶段。我们将运动人才的生涯过程与科技人才的生涯过程作一对比就会发现,由于特定的生物学原因,运动人才的整个生涯过程不足科技人才整个生涯过程的一半,因而它的各阶段的时间跨度也远远小于后者。运动人才经过8~9年的培养即进入使用阶段,而科技人才需经过20年左右的培养才能进入使用阶段,而此时运动人才已进入了使用阶段的后期;运动人才经过10年左右的使用阶段后就匆匆步入老化阶段,而此时科技人才恰恰是使用阶段的峰值期;运动人才的老化阶段非常短暂,而且运动员在老化阶段不会再有大的作为,而科技人才即使进入老化阶段仍有震惊环宇的重大科学创造发明问世;最后,科技人才生涯过程几乎通贯人生的旅程,而运动人才由于生涯过程终结较早,就必须面临二次择业。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迫切要求提高生产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即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显而易见,文化素质的高低自然成了运动员二次择业的筹码。然而,运动人才在培养阶段既是人体力开发的关键时期,也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由于长期来,这一矛盾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故而出现了运动队伍文化素质不高、出路不畅的问题。作为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的试校,其培养对象恰恰处于体力开发和智力开发矛盾剧烈冲突的关键时期。因此,试校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必须重视这一因素,以免蹈业余体校发展中的覆辙。

3.2.4学校因素。随着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学校体育日益受到重视,各地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蓬勃开展,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地中小学建立了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始终沿着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弥补了业余体校体育与教育相脱节的不足,但是大部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训练水平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难于再上台阶,试校就在这一转折时期脱颖而出。试校是在办学条件优越,办学质量较好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基础上命名的。因此,试校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必须从现有实际出发,切莫与业余体校盲目攀比,同时必须妥善处理它所特有的普及与提高的矛盾以及在提高训练水平的同时需兼顾文化水平的提高的问题。因为,无论怎么说,能成为竞技运动佼佼者的毕竟是为数不多的“幸运者”,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是升学或就业。

3.2.5家庭因素。社会学家认为,家庭对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人的一生中相当长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人总离不开家庭,受家庭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主要还是来自父母。为此,在确定试校的培养目标时,有必要对这一因素作深入考察。调查中,我们收到家长问卷660份,其中男性家长539人、女性家长121人;最大年龄55岁,最小年龄40岁,平均46.30岁;城市户口的为262人,农村户口的为398人(以下分别称“城市家长”和“农村家长”)。

3.2.5.1家长的动机。调查可知,家长们对子女参加运动训练首选目标动机是“增进健康”,可见,家长们对“健康第一”有较深的体验和认识,城市家长较农村家长的认同率更高,这很可能与城市家长在这方面所接受的宣传教育的机会更多有关。“升大学”是家长的第2目标动机,而且有35%的家长承认他们的子女文化学习稍差,希望通过考体育这一途径上大学,对此,农村家长比城市家长更为迫切,这与75.88%的农村家长希望通过体育的途径使其子女离开农村的意图趋于一致。

3.2.5.2家长的态度。家长的态度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子女的运动训练、文化学习等方面的了解、关心和支持程度。调查表明,78.18%的家长对子女参加运动训练持支持态度,比较支持的占16.82%,可以认为,试校学生的家长极大部分是支持其子女参加运动训练的,而且87.58%的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情况是了解或大部分了解的,93.48%的家长经常督促子女的文化学习,这与他们的第1、第2目标动机呈一致趋势。有12.58%的家长认为子女参加训练对文化学习影响很大,32.88%的家长认为影响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对运动训练所带来的负影响的担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81.82%的家长对如何办好试校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和意见,内容包括文化学习、运动训练、德育、经济补助、教练水平、设施、运动创伤、休息等。建议和意见最集中的是要求试校“一手抓文化学习,一手抓运动训练,使学生全面发展”。这是418位家长(占发表意见家长的77.12%)发自心底的呼声,代表了试校学生家长对试校的热切期望。

3.2.5.3家长对子女的职业意向。为了了解家长对子女的职业意向,我们列出了15种职业,请家长选择3种,结果见表1。家长共对15种职业中的12种职业有选择意向。而排在前3位的是:运动员、教师(指体育教师)、管理人员。虽然“体育教师”是家长的第2选择,但其认同率非常接近第1选择“运动员”,由此可推断家长对子女从事体育事业的支持率较高。这一方面反映了体育事业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可能与家长对自己子女的认识感觉有关。调查中发现,92.73%的家长都肯定地认为自己的子女有运动天才或才能。那么,家长希望子女成为什么样的运动员呢?调查表明,92.58%的家长希望子女进大学院校运动队(包括体育学院、体育系)而不是省级以上运动队,这与家长的动机呈一致趋势。这种一边倒的趋势反映了家长的强烈要求;运动员必须以较高的文化水平为基础。

序号 职业 入选频数 百分率%
1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运动员
教师
管理人员
军人
机关文职人员
艺术人员
商人
医务人员
科技人员
驾驶员
炊事员
工人
359
347
264
258
224
105
96
71
69
14
9
8
54.39
52.58
40.00
39.09
33.94
15.91
14.55
10.76
10.45
2.12
1.36
1.21

3.2.6 学生个体自我因素。影响试校培养目标的个体自我因素在于试校培养的主体——学生的动机、择业意向等。培养的主体如果能对培养目标产生认同感,那么,他的身心潜能将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实现培养投入的高效产出。因此,了解学生的动机,择业意向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2.6.1 试校学生的受训动机。从表2可知,试校学生受训动机的首位是“增进健康”,这一点与试校学生家长的动机呈一致趋势,表明了学生对运动训练的本质的认识,及对健康的重要性的理解。出人意外的是,学生把“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排为动机的第2位,反映了学生对体育功能的认识的深化,也反映了学生已在思想上为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作战略准备。试校学生把“升大学”放在第3位,这在总趋势上与学生家长的动机基本相符,反映了学生也同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学生们把“当运动员”、“当运动员为国争光”排在第4、第5位,反映了学生有献身体育事业的志向,而且表现出较强的爱国热忱。同样,学生们把“当运动员拿奖金”排在末位,反映了与家长比较一致的人生价值观和金钱观。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城市学生当运动员的动机强于农村学生,而农村学生当教师的动机强于城市学生,这很可能是由于运动员和教师在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落差所致。同时,我们发现城市学生有较强的能力显示动机,而农村学生有较迫切的丰富生活的愿望。此外,农村学生有离开农村的动机,城市学生有较强的荣誉感。最后需要指出:学生的“奖金”动机只在农村学生中显露,这与家长的动机选择相吻合。

3.2.6.2 试校学生的择业意向。动机影响学生的行为,也影响学生的择业意向。

从表3可知,“运动员”、“教师”是学生首选的两种职业,这一结果与家长对子女的职业意向相符,唯学生的入选频数更高,显示出学生更强的当运动员的愿望。“军人”和“管理人员”在家长和学生的心中的地位产生了错位,但其实质似乎无多大差别。

序号 项目 选择人数 认同率%
1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健身
培养竞争意识
升大学
当运动员
当运动员为国争光
陶冶情操
丰富生活
当教师
显示能力
增进友谊
找个好工作
应付考试
获取赞扬
寻刺激
当运动员拿奖金
578
571
544
458
451
446
443
409
391
305
129
108
67
63
19
87.58
86.52
82.42
69.39
68.33
67.58
67.12
61.97
59.24
46.21
19.55
16.36
10.15
9.55
2.88

序号 职业 入选频数 百分率%
12
3
4
5
6
7
8
9
10
11
运动员
教师
军人
管理人员
机关文职人员
新闻工作人员
商人
艺术人员
科技人员
驾驶员
医务人员
491
407
304
223
128
125
106
82
64
43
12
74.39
61.67
46.05
33.79
19.39
18.94
16.06
12.42
9.70
6.53
1.82

要注意的是,学生对“新闻”这一项工作兴趣甚浓。同样,我们需要考察一下学生想成为什么样的运动员。调查显示,93.4%的学生希望进大专院校运动队(包括体育学院、体育系)。这一结果与家长的意向一样呈一边倒趋势,可见学生同样把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作为他们立身社会的基础。

3.3试校培养目标的定位表述

从试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及其受制因素的分析可知,试校是一种源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又不同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且又区别于业余体校的新型的中学课余运动训练组织形式,富有中国特色,因此,它的培养目标必须有别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业余体校。为此,特提出我们的认识和看法如下:体育运动后备人才试点中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受训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为高等院校输送有体育专长的新生,为国家体育事业培养后备人才,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

这一提法至少有两大特点:第1,确立了受训学生首先必须“全面发展”的基础地位;体现了国家教育方针和社会需要的总要求;突出了受训学生学而有所专,符合中学课余训练实际和体育发展需要,从而使“全面发展”与“学有所长”得到了辩证的、和谐的统一。第2,明确了试校学生的去向定位,且层次清晰,所有受训学生均可按“全面发展”及“体育专长”的实际分层定位,人尽其才,从而达到社会满意、学校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

4研究结论

试校的培养目标是试校各项工作的中心目标。确定试校培养目标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社会政治经济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体育发展规律、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学生个体自我因素共6项。试校培养目标具有层次性,它的首选目标是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或体育院系;其次是国家或省级运动队伍;再次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或相关的体育工作者。

5

参考文献

1徐家杰,等.体育管理学.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2

2周西宽,等.体育学.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张外安,等.对我国运动员职业兴趣的演进及其提前转移现象的研究.体育科学,1989;9(4)

4叶忠海,等.人才学概论.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5马桂秋,等.科技人才学.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6卢先吾,等.我国优秀运动队竞技体系与教育体系结合体制的研究.体育科学,1991;11(3)

7郭俊丽,等.理想家庭探寻.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8奚从清,等.社会学原理.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

9余炳辉,等.社会学研究方法.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