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生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基础,是一项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色的能力。大量的历史资料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历史资料可分为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包括地图)、统计资料(包括统计表格、曲线图、柱状图)、实物资料、历史遗迹等多种形式。如何从多种形式的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呢?目的法、分层法、问题法是介绍给老师们的常用方法,教学中可以尝试使用。
关键词 历史信息 目的法 分层法 问题法
历史新课改推行以来,越来越多的历史资料呈现在广大师生面前,有的还是反映学术前沿的资料,学生如何才能从大量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呢?这是摆在一线老师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以下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培养学生获取这一能力的重要性和一些方法。
一、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是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基础,是历史学科特点决定的。因为历史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过去性,过去的历史是无法再重现的,后人只有通过前人留下的历史资料来了解历史。历史资料可分为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包括地图)、统计资料(包括统计表格、曲线图、柱状图)、实物资料、历史遗迹等多种形式。大量的历史资料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无论是史学工作者还是学生,历史知识都要从已有的历史资料中获得。因此学生学会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为自己所用,必将为他们终身学习提供了必备的技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可见这是一项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色的能力。
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1以新课改人教版的历史教材为例,配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大致分为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统计资料等,这些资料为学生进行历史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指引了方向。在当今的历史学习中,我们越来越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掌握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并为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提供空间。如以教材给出的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的材料为例,在给出的四张图片中,第一张城堡图,它所反映的信息其一:是西欧的国王和封建主都住在自己的领地中;其二:城堡中的贵族有武装、有经济来源,势必割据一方。其三:设想国王如果和诸候一样只能在自己的城堡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那么西欧的君主权力就非常有限了。其四:西欧各国的封建国王,他的经济来源要靠他自己的庄园。所以当时有“国王靠自己生活”的说法。而中国西周天子靠全国臣民养活,“聚敛贡城阙”,各诸侯国都要给他纳税、贡献、服役。最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西欧很难建立起中国式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从一张图片我们提取出很多有效信息,引发学生思考。可见,培养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对学生认识史料、理解史料、运用史料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理解重点难点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各种资料对历史学习和历史认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再让学生以“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不同之我见”为题写一千字文,如果学生具备了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学生很快就能对搜集的各种形式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提取有效信息为自己所用。因此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成为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的一项重要途径。如果学生能形成新的观点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也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二、实际教学中,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很多,有时还要要求学生进一步去查找,教学生一些解读历史资料的一些方法就显得更重要。
目的法:提供给学生的历史材料大部分是根据教材知识点而进行设计和选取的,通过扩展资料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老师可以让学生有目的的把资料与所学知识点相对应,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了。如今年高考题的第18题,是左图右史的一个题目,给出今日箭楼图并配有文字,我们用目的法可以很快与教材的内容相联系,1900年对应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49年对应的是新中国成立,中国获得新生,以及1990年意味着新时期的发展。由此可以判断见证了北京屈辱与新生的历史的选项是正确的;1915年开辟为文化场所考察了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及帝制结束这个重要知识点。目的法对学生做题、阅读都有较好的效果。
目的法应用于新课改的平时教学中,更是起到良好作用。如新课改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历史资料进行创设历史情境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当教师提供一组资料来展示矛盾时,学生只要了解了资料设计围绕什么主题,也就理解了一组史料所要创设的是什么样的情境了。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必修1第25课讲“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时,教师讲古巴导弹危机时,可提供有关文字资料和U-2侦察机拍摄的导弹发射场的一系列照片:
史蒂文森:“佐林大使,你否认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和发射场吗?承认?不承认?用不着等人翻译,承认还是不承认?”“你是在世界舆论的法庭上。你已经否认存在那些东西,我想知道我是否正确地理解你的话。我准备等待你的回答,直到地球冰封地冻为止。而且,我要在这个屋子里拿出证据来。现在就拿出来。”
很显然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字和照片都围绕一个目的来设计,那就是“冷战”背景下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各种对抗。学生只要带着这个目的性主题,当老师再讲越南战争、朝鲜战争、德国分裂时,无论给出什么样的材料,学生都会很容易地理解资料的主旨意思了。新课改下教师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变化,学生一时不能很快适应,教师采用目的法既简洁又有效。
分层法:无论是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还是统计资料有时都有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分层法第一步仔细观察图片或统计资料,仔细阅读提示语;第二步观察提取显性信息;第三步结合显性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隐性信息。如雅典城邦居民的构成图:
图中显性信息是男性成年公民占全国人口的近十分之一,奴隶、妇女和未成年人、外邦人占雅典城邦居民的大多数,结合所学我们知道雅典的公民大会是由18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选举产生的。把显性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就能得出隐性信息:雅典的民主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其实质是少数人的民主,在这种民主制度下,广大的奴隶和其它社会成员是没有民主可言的。
问题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层层设问,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如教师精心设计一组国内外的有关卢沟桥事变的史料供学生研习。
材料一:“此一事件的发生,可能是共产党的阴谋,无赖汉的制造事端,或无统制的反日中国军人的恶作剧,反正均和日军直接关系。”
(日〕伊藤正德:《日本军阀兴亡史》)
材料二:“在演习中,日本兵一接近中国的岗哨时,中国方面便喊出口令(当夜的口令是‘国家’),平时,日本兵必然会闻声退走;可是,在这天夜里他们却答称:‘日本人!’毫不在乎走进我们的阵地。看这光景,实在是非比寻常。”
(祁国轩的回忆,祁是当时驻卢沟桥中国守军29军37师219团排长)
材料三:“用不着无能为力研究哪一方先开枪,或日军在那特殊区域有否夜间演习的权利。外军在中国领土上作任何的演习,总会发生纠葛的。”
(上海英文报纸《每周评论》1937年7月18日)
教师可以设计提问:哪些材料能成为历史证据的史料?为什么?材料二中当事人的说法是否可靠?为什么?材料三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深度,选取的材料要恰当,要有助于培养学生概括材料的能力。问题法要求学生对资料无论是正文还是出处都要注意观察阅读,还要对不同观点进行阐述。这对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总之,以上方法教师在平时教学和指导学生阅读史料时可以灵活运用。希望能对学生认知历史、理解历史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何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