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改革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6685 日期:2023-11-08 来源:论文网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之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为将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构成要素,剖析了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从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学生和教学设备五个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思路。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优化;创新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作了重大的调整,这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信息技术课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1)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2)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3)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4)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能有效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具备数字化资源的使用和开发的能力,具备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备课能力,具有适应信息化发展步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构成信息技术教学的要素分析

(一)教师:教师的现代教育思想、信息观、人才观、责任感、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信息技术技能和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

(二)教材: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教材资源,科学合理的重组教材资源。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指导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符合学科特点、学生年龄、心理、认知等客观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四)学生: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爱好、个性发展、价值观和学习方法等。

(五)教学设备:必要的课程实施的物质基础(一人一机的计算机教室),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软件,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

二、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目标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

(一)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信息技术课程须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二)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以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信息技术课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学习、生活至信息技术创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三、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途径及措施

要完成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目标,须从构成信息技术教学的五大要素,即“教师 —— 教材 —— 教学方法 —— 学生—— 教学设备”,进行整体优化。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一)教师

为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素养、专业知识和自身发展的培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发展。

1.具有高尚的思想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教学为学习服务”的教育思想,不断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为人师表发挥榜样。

2.具有热爱本职工作的思想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把它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为之奋斗终身。

3.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

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日新月异,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特别是教学内容飞速翻新,教学方法的日益进步,教学手段的逐步现代化以及终身教育观念的逐步深化,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不断跟上发展的步伐,否则就会落后。

(二)教材

教材是信息技术教学五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总称。在教材资源的建设中,应注重面向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应遵循相关技术规范,便于交流与共享;应充分利用网上共享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开发,让学生在参与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与教师一起共同学习。

(三)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悬念法、比喻法、演示法、实践法、任务驱动法、辅助法、成果展示法等等。但是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每节课选择和采用哪些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来决定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讲究教学方法的意识和研究教学方法的能力。从教学活动来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地研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应从“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四)学生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是教学的主体。不能把学生当成消极接受知识和机械模仿教师示范动作的客体。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教师的“教”是外因,而学生的“学”则是内因,外因能否促进内因变化,取决于学生是否发挥自主、平等、协助、民主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特点,又要照顾个别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各种情境,激发起他们学好信息技术的动机,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五)教学设备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必要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是课程实施的物质基础。要配备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上网条件等设施。设备条件差的学校要根据教学要求,多想办法、合理安排使用设备,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并及时做好有关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既发挥设备的教育教学功能,又让学生完成课程大纲规定的各项指标,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薛维明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11

[3]《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张义兵 2003.8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