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6639 日期:2023-11-07 来源:论文网
  摘要: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聪明的!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至少同时具有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文章从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认识入手,结合素质教育和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探讨,从而达到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关键词:多元智能 信息技术 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认知和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来的,这是针对传统智能一元化理论而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能。

  (1)言语智能(Verbal intelligence):包括驾驭语法或语言结构能力、音韵学或语言发音能力、语义学或语言意义能力及实效性或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2)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包括对于逻辑模式、相互关系、陈述、命题(如果-那么、原因-结果)、函数及其他有关抽象事物的敏感性。

  (3)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包括对于颜色、线条、阴影、形状、空间及这些因素间关系的敏感性,包括视觉能力、以图形的形式呈现视觉或空间思维能力及在空间矩阵中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的能力。

  (4)肢体-动觉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包括特殊的身体技能如协调性、平衡性、技巧性、力量、灵活性、速度、本体感受能力与触觉能力。

  (5)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6)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包括对于面部表情、声音及姿态的敏感性,在许多不同类别的人际线索间进行区分的能力,采取实用的方式对这些线索进行有效反应的能力。

  (7)内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包括对于自己的准确描述(缺点与长处)、了解自己内部的情绪、意图、动机、气质及愿望,有自知、自律及自尊的能力。

  (8)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包括对个体环境(不仅是自然环境,还包括人造环境)的特征进行认识和划分的能力。也包括对其他自然现象的敏感性及其在城市环境中的生长变化情况,以及在非生命形式间进行区分的能力。

  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实现作为主体的教育,其核心是促成学生的主动长远的发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指导进行教学,对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应有的信息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笔者就此问题结合自己的实践作以下谈论。

  1.多给学生“说”的机会、“表达”的机会,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培养

  虽说言语智能可能是发展教学方法最容易的智能,但是在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中却很容易被忽略。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经常给学生“说”的机会、“表达”的机会。例如,针对一些专题课题的研究,话题观点的讨论,不仅在其中可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渗透必要的德育思想,还可培养学生言语智能。除此之外,对作品的评价、与同伴的交流帮助和用文字的形式表达成作品等都无不在关注学生言语智能的培养与提高。

  2.充分发挥信息作品的功效,形成“作品展示”的交互平台,促进学生空间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的发展

  加德纳认为: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原先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学生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知识性、技术性、操作性、创造性、交互性等融为一体的新兴学科。所以,要防止将信息技术的考核也落入传统教学或考试的模式,信息技术要坚持“创新是主线,信息是关键,操作是手段,作品是体现”的原则,为学生搭建一个成果展示平台。

  通过对作品的展示观察欣赏,可以使学生准确地感知视觉-空间世界并完成知觉转换,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智能和审美能力,以及自然观察者智能。另外,把学生的作品展示交流、相互评价、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技术上的提高,创意上的促进,个性上的发挥。从而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提高到更高的一个层次。同时,也培养学生交流情感、开拓视野、自我反思和增强监控自身思维过程的能力。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采取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省智能的培养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全面的。在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采取过程评价和作品多元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对学生进行科学评定。

  我对学生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学期作品。其中课堂表现占到总评的30%,主要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使用习惯、网络道德规范意识和行为以及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学生每一次的举手发言、每一次的上台演示讲解操作、每一个小小的课堂行为表现都是教师记录的依据、评定的标准。然而,作为学生信息技术学业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作品的交流与评价显得越来越有效,它能较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多元测评,比如可以从作品的内容合理性、创新性及技术的熟练程度、美观性、合作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另外,由于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让他们做得更好。所以,在对学生课堂作品作业的评价中我尤为注重三评相结合,即自评、他评和师评。尤其是作品的自我评价特别有助于学生自省智能的培养。为让每个孩子都有自我评价的机会,我们可以采取“档案袋”的办法。一个任务完成后,让学生自我分析一下,从各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反思,使他们在反思中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真正地将“学会学习”落到实处。加德纳认为:在一般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发展与别人无关。的确,我们是通过与别人的关系来认识自己的。因此,除了自我评价外,他人的评价同样显得十分的有意义。对于中学生来说,学生之间的互评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同伴的肯定与认可有时会比教师的肯定更有效。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但绝不是权威,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

  4.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同伴互助,培养学生人际智能

  人际智能是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协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开发学生的人际潜能,而且可以帮助、促进弱势群体,从而达到智能互补的效果。尤其是学生在信息技术这们学科上的层次差异加大,老师在班级教学中很难兼顾到每一个对象,所以,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更需要发挥部分学生“小老师”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这样一种和谐环境中学会帮助他人,学会接受别人的帮助,学会友好地与人相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例如,在完成作品时,我都会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都有主题,每一组都有2~3个组长(主要负责人),组内有分工协作,组间有竞争合作。为了避免有些任务的布置组长包办,大多数情况下每一组的每个人的任务一样,组长一般为程度较好的学生,主要负责帮助本组弱势组员。为了更好的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在安排坐位上要特别注意,即要定人定机,又要便于学生异质性的互助。当然,仅仅给学生分组并不能确保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必须有目的地给予引导。同时,也可提供师生协同学习的机会。

  另外,作为教师要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心情舒畅的发挥自己的能力。要尊重鼓励每一个学生,要增强学生智能发展的自信心,尤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

  5.信息技术课堂中也需要音符

  用情感诱导,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情境,是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良好开端。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可采取应用心境音乐的策略,创造一个合适的心境或情感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智能。例如,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教师可选取一定声音效果、自然声调、古典或现代音乐等,都可以促进形成某种特定的心境。另外,背景音乐的选取也可刻意选取。例如,学生在进行电子板报作品的制作时,我就根据他们的主题内容有意识的选取了音乐(如:奥运会主题的“福娃”“we are ready”“超越梦想”;多彩贵州主题的“我热恋的贵州”“醉苗乡”……),在这样一种情景中,充分发挥了音乐对学习所起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和音乐智能。让信息技术课堂中多一些音符,让枯燥操作的信息课堂“亮活起来”。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促进多元智能发展和进行多元智能教学的有效学科,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多元智能的先进理念,对于因材施教、实现教育的人性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的整体效果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Thomas Armstrong 张永梅 等译.《课堂中的多元智能》[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5).

  [2] 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理论》[M],新华出版社.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