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论以自然为师的儿童教育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6605 日期:2023-11-07 来源:论文网
摘要  人是自然之子,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儿童教育也应则天法地,效仿自然之道。首先应该遵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人的天性施教;其次应该把自然本身作为教育内容和最佳课堂;还应该在教学组织上效仿自然运行的规律。
关键词  自然 教育 儿童 天性
  自然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未经人类加工或改造的、纯粹的、物理的自然环境或自然物以及自然规律,另一方面是指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本文认为,儿童教育也应当效法自然之道。
  关于教育与自然的关系,中外先贤都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 则天法地是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处世智慧。我们能从大自然这个伟大老师处学到的东西很多,具体到教育,大自然又给我们什么启 示呢?
  一、遵循自然进程,循序渐进施教
  老子的“道法自然”的“道”当然也包括教育之道。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应当“效法自然”,他指出:“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犹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已。”[2]节夸美纽斯认为,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起支配作用的普遍法则,他称其为“秩序”或“事物的灵魂”,教学是自然事物的一部分,也要遵循自然的“秩序”,《大教学论》第十四章的题目就是“教导的恰切的秩序应当从自然去借来,不能受到任何障碍”。
  自然界有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人类有人类发展的进程。只有按照自然界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发展的自然进程实施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首先要顺应受教育者的天性。儿童教育要依据自然的法则、遵循大自然的规律。19 世纪中叶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就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还说“你要倾听和遵从自然的声音,准确地遵循自然所指示的道路。”[3]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成长进程的顺序依次是躯体、非理性灵魂和理性灵魂,合理的教育就应当遵循人的这种自然进程,通过体育、德育和智育使人得到多方面和谐的发展。
大自然在时令上有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变化。作为自然之子,整个人生历程可以说也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而儿童阶段相当于人生的春天。春天是万物萌生的季节。“天地之大德曰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主生、主仁,主张春天的时候对自然万物都要有仁爱之心,要效仿天地化育生命的大德。儿童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无论身体还是心灵,都处在生长阶段。在这一阶段,生长是儿童最重要的特点和使命。从语义学分析,教育一词本身就有保障儿童生长的含义,只不过是传授儿童天地之道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因此促进儿童生长是儿童教育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目的所在。
  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推挠之则哀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就枯槁矣。”王守仁把儿童比做刚刚萌芽的草木,认为顺其自然就会枝繁叶茂,摧挠它就会枯萎。这也反映了儿童教育的基本思想:即教育必须适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符合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我们应当象天地对万物那样重“生”,不断鼓励儿童,让他们体验鼓舞与喜悦,从内心感到愉快,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促使其自然发展。
  卢梭对于回归自然的教育曾有精辟的论述。“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 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 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4]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二、自然是智慧的源泉和最佳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曾是,而且永远是大自然之子,因此应当把他同大自然的血肉联系利用来向他介绍精神文化财富。儿童周围的世界,首先是那包含着无穷现象和无限美的大自然的世界,这个大自然是儿童理性的永恒源泉。”。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大自然首先包含着与人血肉联系的无穷现象,它是人类精神文化财富的源泉、即智慧的源泉。“自然界是思维的最丰富的源泉,是创造性的、探索性的智能最丰富的源泉。”因此,他强调教师应当利用大自然来作为教育儿童的内容。
  从生理的角度来讲,让体儿童沐浴在大自然中,自由地与大自然接触,有益于他们的身体健康。从心理的角度讲,融入大自然是儿童的天性需要。人类的心灵渴望和其他生命形式互动、沟通,儿童需要直接从生动的大自然的造化能力中吸取养分以滋养其精神生命。
  只有在自然中,孩子的天性才能得以展现,孩子对自然的亲近,远远超出成人的想象。当孩子置身于大自然中时的愉悦和激动,远非语言可以描述。而这种对大自然真挚的情感必须来自于亲身体验,无法通过成人来强化。所以,必须让儿童切切实实地融入到真实的自然中去。在和暖的春风里,儿童会感受到生命的盎然;炎热的夏季里,他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灿烂;清凉的秋日里,他会感受到生命的丰满;飒飒的冬日里,他会感受到生命的严酷……在体验着生命的灿烂与凋萎、脆弱与顽强的过程中,儿童学会了怜惜、知道了尊重,并进而推己及人,爱惜自己、爱惜他人。
  在大自然中,春夏秋冬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风雨雷电、花草虫鱼。这些生动丰富、富于变化的事物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怀疑的精神,并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天性,感受活动带来的愉悦,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自然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好奇、置疑、批判、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于燃起儿童强烈的求知欲望,帮助儿童理解自然物生生灭灭的过程及其规律,进而热爱自然,敬畏自然,自觉地与自然和谐相处,并理解生命的盛衰,从而坚强地面对生命的起起落落,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
  从当前的教育状况来看,迫切需要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当前的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儿童热爱自然的天性,没有给儿童提供充分与自然亲近的机会和条件。现在大多儿童尤其是城市儿童,生活在远离大自然的地方,只有少数的机会能和大自然接触,会使他们的心灵逐渐远离大自然。所以,对这些孩子来讲,仅仅知道自然是不够的,确实需要融入大自然,从人为的城市生活中获得解放。“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5]这是孔子的志向,也是我们应该为之努力的教育愿景。
  三、课堂教学节奏的四季交替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大自然的季节交替规律。具体到每节课的节奏安排,似乎也应暗合四季运行的规律。每节课的开始相当于春天,重“生发”,应用启发、诱导等导课方式,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发挥主动性。春天是万物萌发、生机勃勃的季节,也是阳光雨露化育万物的时节。因此一节课的开始,应是春的乐章,用生发的方式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夏季,烈日炎炎,虫鸟争鸣,自然界的万物生长进入了高潮。课堂教学也与此类似。在教师的激发下,学生的思维渐渐活跃起来,学习的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这时候教师应善于因势利导,推波助澜,切不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收敛的时期。此时的课堂教学,在经历了学习新知识的高潮之后,也应该进入了“收”的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收敛过于活跃和发散的思维,向教学的重点聚集,开始理智地思考“收获”的知识果实。
  “秋收冬藏”,作为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冬天是最大的特点是“藏”。在经历了前面三季的勃发和收敛之后,自然界的生机开始进入潜伏和贮存期。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此时应该进入知识的总结和贮存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和记忆此节课所学的新内容,并做必要的练习检验和巩固。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