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我国体育目的与体育手段不分的问题,认为这是与人类哲学思想的演变密切相关的,提出未来我国体育目的与体育手段必须符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的双向统一,要遵循人体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满足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体育目的;体育手段;自然规律;社会需要
目的,是人们想要达到的结果;手段,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措施。在不同时期,手段可以转变为目的,但在同一时期二者不能混淆。在体育过程中,人们最初掌握运动技术可能是目的,但决不是最终目的。在面对当代体育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的现实,促使我们必须探讨体育目的与手段的问题。
一、 我国体育目的与体育手段不分的问题
体育,是指学校教育大系统结构中,同德育、智育、美育等共同组成因素之一。它的理论、方法产生于学校,再由学校向社会扩散、辐射,形成学校——社会相互联系的活动体系。它是以各级各类学校为基础,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由体育教育实施,向全体学生进行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为主要任务的社会活动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观深受前苏联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体育课程以运动技术为主体,以增强体质为目的。体育课程的运动技术本身无可非议,因为无论在何种体育课程观指导下,运动技术都是体育课程的主要部分。[1] 运动技术既是发展学生体能和促进学生生长发育的主要手段,也是养成教育必不可少的媒介。以提高运动技术、增强体质为目的的传统体育观与我国解放后的社会背景相适应,也发挥了历史所能允许发挥的巨大作用。但是,对于传统体育观的致命缺陷,我们应有一个理智清醒的认识。在传统体育观中,本应是育人手段的教学内容(如运动技术、体育知识等)被当成了体育教育目的本身,对“规范”和“标准”盲目追求,为教而教,而非为学而教,体育教育从“育人”降为“传技”。虽几经改革仍未跳出传统体育观的陈旧框架,其日益显现的弊端与学校体育改革的宗旨背道而驰。传统体育观反射在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则把运动场看作是技术动作的加工厂,把学生看成被加工的物件,体育的课程、教材、教法都是用来进行加工的工具和方式,而体育教师则是操作工,整个体育课就是体育技术动作的生产过程,学校按照社会需要把学生塑造成一件标准化的产品。这样体育一方面分析社会实际所需的体育知识,体育技术、技能,体育态度,体育习惯等,以此确定体育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把这些所谓的社会需要像学习体育技术动作一样千篇一律地采用“分解——完整”或“完整——分解——完整”等方法枯燥无味地反复练习。体育过程的工艺流程明确、具体,像工业生产一样走向正规化和标准化。传统的学校体育观,严格控制学生的个性、自由、创造、发展、生长,误解了人类精神发展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失去了活动的主体性和个性,成为被制造的机器和训练的动物。[2]
二、我国体育目的与体育手段不分的根源
目前我国体育目的与手段不分的问题是与人类哲学思想的演变密切相关的。
在古代,东西方的先哲们热衷于探讨世界的本源。“本体论”哲学发展提出了“人与自身和谐统一发展”的思想。其思想主要特征是从世界本源出发,规定人的本质和人的活动。在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东西方古代的养生和体操,提倡的是顺应自然的朴素健身思想。目的是为了健身或求生,采用的手段是运动与保健相结合。
在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发展使得人类理性得以弘扬,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但由于人类将自身凌驾于自然之上,误用理性急功近利地去改造自然,破坏自然,贪图短期的物欲和心理上的满足。人们在这种功利主义思维方式的左右下不去深入探索人类健康发展的自然规律,而是误用理性搞强化训练,追求运动技艺和锦标的短期效应。结果使体育一度走向以运动技艺为目的,以人为手段的歧途。
在当今社会,以实现人的主体性,实现人与自然统一为中心任务的“实践论”哲学,又一次给人类提出了人不是超自然的动物,而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成员,既不能任意改造自然,也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的观点。其目的的确定与手段的选择是不能违背和超越人体发展的自然规律的。
由此可见,人们提出某种目的,要满足个体与社会的需求,必须以顺应自然为前提。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存在的目的与手段不分,重技术、轻身体等问题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已被淘汰的产物,它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思想滞后的一个突出表现,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三、未来我国体育的目的与手段
体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体质教育,人的发展受自然与社会的共同制约。所以,设定体育的目的,选择其手段,必须符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的双向统一。
(一) 要遵循人体发展的自然规律
近年来,美、日等国为从根本上改善民族体质,已把终身体育视为“零至一百岁的体育”。其概念的产生足以说明,现代体育从人的遗传优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全过程来(下转第89页)(上接第67页)完善人类的体质。同时也说明,当代体育要把体育运动与优生优育、卫生保健等有机结合作为体育的手段。我们若从人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自然规律看,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体育需要的标准是不同的,胎儿期是优生优育,婴幼儿期是生长发育,青少年期是增长体质,中老年期是延年益寿。由此可见,人的一生对体育的需求有共同的一点,就是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二)要满足社会的需要
未来社会是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近年来,有许多学者认为:“在科技和经济时代,并不强求有力的肌肉运动,但没有功能的器官,将会随时衰落、退化”。所以,社会发展更需要通过体育不断完善人类的体质,提高自身健康水平,去适应新的生活需要。[3]
因此,我国体育目的的设立与手段的选择,只有在遵循人体发展的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面对现实,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对体育的根本需求,才能具备一定的可靠性和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韩丹. 论21世纪我国的体育创新[J].体育学刊,2002,(1).
[2]李卫东. 体育课程与理解[J].体育学刊,2003,(5).
[3]王学峰. 何为体育之真义[J].体育学刊,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