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6210 日期:2023-11-03 来源:论文网
  【摘要】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代写论文的创新能力,从落实新课程标准过程中,充分发挥语文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语文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挥语文的综合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等几个维度做了较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创新能力 思维功能 综合功能 活动平台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在我校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的改革实验中,对小学教学领域的创新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学科特点和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探索其实施途径和方法。本文仅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些经验与认识。
  
  一、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驱动学生的创新动机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激发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创新意识强的学生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勇气。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学生,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强烈的创新意识直接转化为创新动机,成为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学生的创新行为起着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创新动机来自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人们内部需要而引发的动机,如由于学生认识到创新活动的意义或对之产生兴趣而积极参与创新性的活动。外在动机则是来自外部的肯定和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它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抓住语文教材中许多介绍名人名家成功的故事,如童第周、爱迪生、李时珍、詹天佑的故事,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并通过学习上的成功,强化他们在学习中勇于创新的动机。
  
  二、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任何学科都有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但由于语言的性质的作用,决定语文学科具有发展思维的特殊功能。语言和思维是相互联系的,思维是认识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体现,语言和思维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是统一的。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新的能力,就是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具有主动性、独特性、新颖性和灵活性等特征,它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这就要求教师改变那种将知识通过讲解直接传授给学生的做法,为他们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自己主动而独立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
  
  三、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创新能力与个性品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决定了学生能否自觉增强、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各种人格特征中,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和意志力是创新个性的核心品质。
  语文学科的功能是多维的,具有综合性。由众多重要领域的专家组成的一个美国专家组认为:21世纪的学生必须掌握23项基本技能,而其中有9项技能与语文学科密切相关,诸如信息的接受与传递、多层次的语言交际、创造性的思考、独立性观察与表达、广博的中外文化积累等。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功能,去构建语文学科实施创新教育的新体系。在培养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意志力、自信心、恒心、毅力和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个性品质的培养。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四、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为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健康发展,我们确立了以课堂教学与活动教
  学相结合的学生发展观。让学生在活动中,个性得到充分、和谐地发展,潜能、才能得到发挥。也只有在不断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持续、协调地发展。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他们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
  
  1.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强化好奇心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学生创新能力的始发因素。常言说:善于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这里仅以作文教学为例,谈谈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问题。少年儿童阅历浅,知识面窄,常常为“写作文”而发愁。其实,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关键是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观察,时时处处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启发引导他们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练习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并辅之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引导他们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下来,不拘形式,自由表达,使他们体会到观察成功后的快乐,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强化他们的好奇心。
  
  2.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思考能力
  标新立异就是强调别致新颖,推陈出新。要想标新立异,必须破除常规思维的心理障碍,避免受先前“定势”的影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教师一定要在活动中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采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设想随时记下来。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的。通过“社会小调查”、“我为社区做贡献”、“绿色环保行”等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质疑,让他们从小学会从新角度看旧的问题,培养创新性的想象力,学会寻找现象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鼓励学生积极争辩,各抒己见,解放思想,大胆向老师质疑提问;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活读书等。
  创新离不开想象,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在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如: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做一些探索型的小实验和设计小实验、小制作等。
  
  3.通过实践活动,促进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责任心等个性品质的培养都是在活动过程中实现的。实现的程度与水平如何,则取决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选择与发展机会。因此,增加直接体验,使学生拥有一个为学生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宽松合作的、开放的氛围,学生才能形成一种自由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以致用,把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不断在实践中发现新的知识,提高创新能力,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获得具有创新意义上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掘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等多元平台中创新教育因素,才能为学生完满人格的养成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大空间和更多的自由选择;才能给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才能为培养真正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动力。
  
  参考文献:
  [1]冯韵.《浅论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崔海龙.《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3]张健.《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