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数学课堂 文化气息 文学 诗词
数学新课标实施以来,数学教学得到了很大改观,但课堂气氛还是比较严肃、紧张,充满压抑感,学生厌学情绪普遍存在。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主动学习,仍然是广大数学教师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教学中,若能恰当地引用诗词,使数学课堂多一些文化气息,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情操。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数学知识文学化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确实抽象,这也是数学的一大特色。但是,将数学知识与诗词结合,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创造优美的教学情境。
对称,数学的一个重要术语,是指图形等在运动变化中保持的一种不变形。它与文学中的“对仗”有相似之处,在讲解对称时,借助“对仗”来说明,可达到更好的效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的诗句,明月——清泉,松间——石上,照——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非常类似于数学上的对称。清初女诗人吴绛雪作有一首辘轳回文诗: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全诗共十个不同的字,描绘了一幅风吹水动、花香暗浮的夏日图。妙的是诗的上两句倒着读过来就是诗的下两句,可谓数学上标准的对称。
极限,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古人以“一尺木椎,日截其半,万世不竭”来说明。近来,徐利治先生引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来描绘,可谓妙绝。
仰角、俯角,是指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可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联系。……
应用题,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其实,在我国的数学宝库中,有许多以诗词形式出现的数学题目,讲相关内容时,如能将它们引入教学,可为课堂注入生机,令数学多一份亲切,令教学多一份趣味。
略举一例:
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二倍增,
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这是明代数学家吴敬编著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的一道题。
解:各层倍数和:1+2+4+8+16+32+64=127。
顶层的盏数:381÷127=3(盏)。
二、教学语言文学化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利用专业术语向学生介绍数学概念、抽象化的定理、法则外,如能恰当地运用诗词点缀数学课堂,既可启迪思维,又能增加情趣,有时还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具体地说,学生刚接触题目,未弄清题意,不知如何求解,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分析时,抓住问题本质,解决主要矛盾,好像“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想了许久,终于有了头绪,却又不能使问题彻底解决,还要继续思考,犹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陷入困境,感到困惑,努力后得出新的思路,教师可配以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某一问题想了许多方法都未能求解,不经意时,偶尔得一法,使问题顺利完成,就像“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或“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经过反复思考,问题终于解决,心情舒畅,兴奋不已,则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
三、激励评价文学化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烦恼和挫折,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思想教育加以疏导。若用平淡无味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说教,就显得平铺直叙,缺乏激情和感染力,也就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说服效果当然不好。反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若能适时地引用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带有格言警句性质的诗词进行教育,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还能增强说服力。
例如:当学生学习不刻苦时,教师可用诗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或“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来勉励;学生在取得成绩沾沾自喜、骄傲自大时,可用名言“谦受益,满招损”或“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来提醒。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实现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让我们构建充满文化气息的数学课堂吧!
参考文献
1、张楚廷 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谈祥柏 数学与文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