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历史教学 美育教育 教育功能
美感教育又称美育或审美教肓,作为人类文化积淀和传承的历史,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美感教育是一项理所当然的重要任务。历史课堂的美感教育既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审美个性、美化学生心灵、养成优美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理想,还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一、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美感观念
有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有高尚的情操,才能在浩瀚的历史文物、人物、事件中欣赏真正的美,甄别现实中的美和丑,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
历史是纷繁复杂的,史料又浩如烟海,而中学历史教学的时间却极为有限,利用有限的文字和时间对史料加以取舍、补充极其重要。应该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给予正确的评价,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感观念、辨别美丑。还要利用一些鲜活的史实,补充一些生动翔实的史料,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感观念,培养学生辨别美和丑的能力。如歌颂屈原爱国爱民、司马迁忍辱负重的行为美,揭露商纣王、隋炀帝贪财好利而残暴的罪恶丑行;歌颂林则徐、孙中山和毛泽东等爱国热忱和敢于牺牲的精神,揭露慈禧太后、汪精卫等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使学生在史实中鉴别、认识,逐步形成正确的观点。
二、历史教学要以情感人进行美感教肓
美感教育首先是一种情感教育,其功能在于怡情养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主要是要师生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沟通,并产生共鸣,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教益,在品质和气节方面受到熏陶。教师一定要站在正义的立场上,以鲜明的政治倾向,将喜怒哀乐和爱憎褒贬倾注在教学之中,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如在讲述“黄花岗起义”时,我充满激情地讲述了林觉民牺牲前的《与妻书》和他在起义中英勇无畏、壮烈牺牲的情景,学生们都凝神静气,被革命志士血染疆场的事迹所感动。而由于在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情感知觉和理智知觉统一,增强了理解和记忆能力,学习效果明显。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为历史美感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学生直接感受美的魅力。
三、历史教学中的美感教育要寓于历史知识之中
美感教育,不能脱离历史知识教学,我们可通过历史知识的内容,从多方面着手进行美感教育。
具体做法如下:
1、让学生受到创造美的教育。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劳动创造美。古代史中战国时期的“铁工具”、西汉的“二牛一人犁耕法”、三国的“翻车”、唐朝“敦煌壁画里的曲辕犁”等生产工具的进步演变,证明了人类创造和欣赏美的能力在不断提高。近代史上,詹天佑设计京张铁路,冯如设计出世界一流的飞机等,都能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情趣与远大理想并走向创造美的行列。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通过教材中的美术插图进行美感教育。历史教材中的美术作品如《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等绘画以及《秦兵马俑》、《云冈石窟》等雕塑,有的画面精美,有的气势磅礴,应指导学生欣赏,使其受到美的教育。
3、通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进行美感教育。对于教材中的诗词、民歌、戏曲等,要抓住能够表现美的素材,加以发挥。如讲到“唐诗”时,把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与学生一起朗诵、品味,体会到李白描绘祖国河山的诗的豪迈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语言生动。
4、通过杰出建筑进行美感教育。如在讲“唐长安城”时,用具体数据叙述其长、宽、面积、设施、商业状况等,使学生认识到当时的长安城不但是政治、经济中心,而其城市建筑也居世界前列,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5、通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美感教育。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教学中要生动具体、实事求是地叙述和加以评价。特别是对历史发展有较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既要肯定他们的贡献,又要指出其缺点或局限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世界历史》对马克思的一生作了生动的概括,强调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为人类的幸福而斗争,但应指出:马克思并非一个天生的共产主义者,而是他在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和空想社会主义,研究各国革命史以及同工人广泛接触之后,才从一个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者的。而他的后半生确实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使学生受到马克思心灵美、行为美的感染熏陶。
6、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美感教育。让学生从课外搜集一些文物图片进行归类交流,或者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参观附近的文物古迹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了知识,又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
美感教育的内容,在历史教学中随时都有,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筛选、组织,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美感教育功能,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这样,我们的历史教学才能有声有色、情景交融,充分发挥其功能。
参考文献
1、陈庆伟 初中历史教学补充史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26。
2、刘东旭 发挥历史的美育功能[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6。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