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是面向21世纪世界教育提出的一个响亮口号。我国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的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从幼儿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学中,我尝试着把“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学会必要的研究方法,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养成平等的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研究不是追求某种“达成度”,价值取向不是向外的,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养成观念,是提高和发展自己,是为终身学习奠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以往“授——受”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同时也使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二、 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而“研究性学习”较之其他语文实践活动更需要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特殊的价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作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
如在教授《死海不死》时,一开篇就让学生思考:题目中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他们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兴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
再如讲授《孔乙己》时,一开始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一下子难以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兴趣盎然地深究其名字的来源,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利导地让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激疑激趣的疑问,会诱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 以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做到“精讲”,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开花,也不能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东西和盘端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常式上去生疑,也从特殊变式上去生疑,教会学生思考,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解开思维的“死结”,迸发创造的火花,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的”改成“学习目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目标。授课上,应留给学生教学活动的空间、时间。如果可能的话,每篇课文都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话题可以是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课文的评述性问题等等。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如在学习《孔乙己》、《范进中举》这个比较单元时,我也采用了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不同意见的同学持之以据地分析,然后从课本出发,点拨学生,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深入领会文章,从而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四、以小论文、小作文为依托,形成“研究性学习”的结果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研究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
如在学完《孔乙己》之后,同学们就写出了《我说孔乙己》、《孔乙己之死》、《孔乙己是个可笑又可悲的人》、《孔乙己是个可怜又可憎的人》、《走进孔乙己》等文章。学生们深入挖掘教材,各抒己见,由表及里,全面深刻地分析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从而带动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学习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有极大兴趣的,在活动中同学们焕发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主体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运用分析性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