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写景状物的顺序和特点。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五、课时安排
1—2课时。
六、学习过程
1.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2.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3.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①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②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③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是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④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4.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了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5.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①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②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了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③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课后小结:本文的教学遵循了略读课文的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读和反馈。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主要原因是缺乏想象力,无法想象和理解到七月天山的美。从学生对句子的感悟情况来看,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还有待提高。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浅议《七月的天山》的教学设计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