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做好导入,调动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比如教《为你打开一扇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呢?(文学之门。)“你”又是指谁呢?(青少年读者。)对,作者是想把青少年读者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揭开文学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尽情领略文学的无限风光,从而深深地爱上文学,做文学的忠实读者。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巧用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语文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
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而经过教师讲解,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们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浅议初中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