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视知识呈现过程 将成功权还给学生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3536 日期:2023-10-08 来源:论文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大多数小学生学习数学轻而易举,而且学得都很好,主要是因为数和数加、减、乘、除等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息息相关,学生可以从生活中获得经验。而进入初中后,随着知识的加深,代数、几何的出现,学生的已有经验显得明显缺乏,加之初中数学教学过分强调形式化的逻辑推导和形式化的结果,而对数学发现过程的展示和数学直观性的背景注意较少,从而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困难。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数学实验教学是再现数学发现过程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主体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条解决数学问题的全新思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更为数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无限广泛的前景。
    根据笔者对我县数学教师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做数学实验是必要的,但在实践中,数学实验却做得很少。下面本人就“数学实验”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几点自己的拙见。
    一、借助实验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的好奇心理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的。直观性教育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产生联想、概括和抽象的最好方法。
    案例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教学。
    教师可带上天平,先让两位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上台操作实验,实验1,实验2,提问怎样用天平来估计一颗螺母的质量?实验1:把螺母放在天平的左侧托盘内,移动游码至刻度29,发现天平向左侧倾斜,怎样来表示这颗螺母的质量呢?提问得:X 2(教师板书)这样又让学生体验到了不等式的来历。实验2:再次移动游码至刻度3g,发现天平向右侧倾斜,又怎样来表示这颗螺母的质量呢?同理得:X 3(教师板书)教师请实验同学回到座位后可以总结“原来这颗螺母的质量为大于2g而小于3g,也即把这两个不等式合在一起作为限制条件。我们用大括号连接起来,这样的式子就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样的新课导入,既使学生得到了实验的参与,绝大部分同学引发了兴趣,提高了注意力,又使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概念变为看得见,摸得着,充分照顾学习困难的同学积极参与,积极投入。
    二、制作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内在的规律性
    教育心理学专家早已作论断,学生听,教师讲,只能记得15%。如果学生自己看书,可以记得其中的25%,如果既看又听,效果不只是两者的代数和,而是65%,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如果不仅用耳听,而且动眼看,动手做,动口念,特别是多动脑筋,效果自然会更好。让学生制作数学模型,首先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在做前的准备工作上,仔细地学习,仔细地观察,仔细地琢磨,甚至测量和计算,使在制作中体会到了其中内在的规律性。
    案例2:七年级新生一开始要学习“数轴”。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教师不妨在前一天布置同学回家观察温度计,并用卫生筷制作一支仿真的温度计。然后在上新课时老师准备一些实验室里的温度计发给同学,让他们仔细对照检查是否有做得不完善或不正确的地方,尽可能让学生先说。接下去老师提问:(1)温度计是否有刻度(包括零刻度线)? (2)刻度是否均匀? (3)刻度标法顺序是怎样的? (4)在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能否再刻上更小的刻度线? (5)温度计上的刻度排列是否有方向性? (6)这个温度计能否做得很长很长,刻度标得更多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和观察一般能回答上来,然后我们把这支温度计抽象成一条向两方无限伸展的数轴,引出课题。
这样的导入,不光是让学生从实例中体会到了数轴的形象,而且感觉到了创造数学的过程。对于数学目标来讲,数轴的三要素尽显其中,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为接下去画数轴,在数轴上找表示有理数的点和说出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有理数,以及下一节数轴上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扫清了理解上的障碍。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通过数学实验,有助于突破课堂中的教学难点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疑难点,如不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就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案例3:在七年级数学“质量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时,由于学生缺乏自然科学中的有关知识,很难理解这点内容。这时,教师可借助实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水杯和二份50g盐。教师在讲清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开始做实验。教师用量杯给每个学生倒200g水,然后让学生把50g盐加入水中,这样这杯盐水就有250g。那么盐水中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就自然地回答出。让学生尝尝咸味,感受一下。然后再把剩下的50g盐加入盐水杯中,这时盐水的盐的质量分数双是多少?学生也能回答出。再让学生尝尝咸味,学生发现盐水比原来咸多了(盐的质量分数增大)。
    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通过对实验分析、概括、推理、判断,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盐的质量分数=盐的质量/盐水的质量。这样处理,远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
    四、利用数学实验,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成为一句空话。
    案例4: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运动会后,我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节内容编了这样一组应用题,作为拓展训练:
    1.在校运会1500m长跑运动场上,起跑5分钟后,甲运动员比乙运动员多跑了一圈(本校操场一圈为200 m),假设两人的速度不变,甲比乙早多少时间到达终点?此时乙离终点还有多少米?
    2。在3000m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乙的速度是每分钟80米,运动员甲的速度是乙的l.2倍,现在甲在乙的前方50米处,问:几分钟后甲乙两人相遇?他们会第二次相遇吗?全程比赛中他们一共有几次相遇?
    表面上题目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题型,学生根据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分析出实际上是“追及”题型的应用题。
    这些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简单,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却并不多,通过实验,使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激励学生多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学生在实验情境中的“做”中学,对知识形成过程,对问题发现、解决、引伸、变换等过程的实验模拟和探索,这种实验式的教和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使他们的思维更有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时,它不仅仅关心学习者“知道了多少”,更关心学习者“知道了什么”、“怎样知道的”。它追求的不仅仅是解决了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理解、发现和创造,是解决问题的数学精神和乐趣。这是一种新的求实精神,因而它更多的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的矫正,至少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伴随着CAI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将逐渐增加,实验素材库将不断壮大,实验技术将更为先进与精巧,因而数学实验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天地、更为重大的作为。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