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课中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2056 日期:2023-09-21 来源:论文网
  历史学科中的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就有阅读理解能力。可以说,阅读理解能力是培养其他学习能力的基础。比如,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运用能力及思维能力的锻炼,都与阅读能力有关。尤其是自学能力,更与阅读理解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阅读是从书本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一个人要想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会阅读是很重要的。从这样的意义上讲,一个人要学会学习而且能够终生学习,首要的和基本的条件就是学会终生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要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所以阅读的技能要在阅读各种文件或书籍报刊中练习。”这就是说同其他的学科一样,阅读能力不是天生俱来、自然形成的,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具备。
  综合近几年我市的中考历史试题来看,都有史料解析题型,不少考生之所以解题能力差,失分比较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阅读理解能力差,难以充分理解历史材料。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一、指导学生“读什么”
  美国的学者曾提出这样的阅读原则:“运用与学生兴趣相关的材料和方式。”这就是说,首先要确定阅读的对象,要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的有关历史信息的材料。在中学历史学习中,主要的阅读材料是历史教科书以及教学有关的历史资料,其它方面的历史读物也可以作为辅助的阅读材料。当然,选取阅读也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区别对待。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具体的目的和要求,做了层次上的划分:对初中一年级的中国古代史教学,提出要"通过阅读教科书和通俗历史读物,提高阅读能力。初中二年级的中国近现代史,则要求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初步综合、归纳所学重要问题的实时,找出因果关系。”初中三年级的世界史教学,进一步要求“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编写提纲”,“根据教科书或课外历史读物所提供的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
综上所述,选取适合不同年龄特征和教学密切相关的阅读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二、引导学生“怎样读”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掌握方法,盲目地去读、去看,不知道归纳、总结,东一榔头西一棒,无异于盲人骑瞎马乱撞一通,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是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历史学习中的阅读方法和技能主要是认读和解读。最基本的是认读,即弄清楚阅读内容的文字含义,包括:1.认识字词的形、音、意(如“天竺”、“吐蕃”的写法、读法及所指);2.懂得词和短语的内涵和外延(如“西域”、“君主立宪制”);3.认读句子(如《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4.认读段落(即搞清段落大意、结构、层次、要点、关键词,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学习阅读基本上是这样一种事件,即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以便领会这种意义”。可见在认读的基础上,要对学生进行解读能力的培养,即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意义,这是历史阅读的关键。在解读时,除了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还要与具体的史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进而形成历史的概念,使学生发现阅读材料中的内在联系,包括材料中的先后联系、相似联系、因果联系、时空联系等。这些都是在进行解读能力的培养,是为了加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在历史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是经常性的教学活动。而在历史学习的阅读活动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史料的功效主要是在于体现历史的真实性,让学生跨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时代气息。因此,在学生阅读史料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读懂史料的内涵,把握好因果关系、主观与客观等辩证关系,准确掌握规范的历史术语,学会运用历史语言。
  “书读百遍意自见”。总之,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基础,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无论课内、课外都应有意识地指导和训练。我们应该从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高度上,使学生能够学会阅读并自主学习,并且能够具有终生学习所必须的素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