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学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1905 日期:2023-09-19 来源:论文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一统化标准的束缚,作文教学在观念和实践中逐渐扭曲和变形,导致学生的作文或主题浮浅,或内容单薄,或语言干瘪,或感情苍白,作文技巧更无从谈起。学生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发展迟缓,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作文与做人无法统一起来。可见,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我们的作文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一、 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
    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在每学期初,老师们都能根据教学计划、大纲制定出详细、合理的课文授课计划,并按照计划执行。而对作文教学却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即使有也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很大,可操作性很差。究其原因,主要是课文教学与考试分数关系明显,而作文教学成绩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的,更何况在考试中作文阅卷随意性较大。这就消减了老师作文教学的积极性。
    2.重视教师教学,忽视学生实践。
    许多教师致力于“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致力于教学生命题、选材、谋篇立意、各种表达方式及手法的运用中。却大大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感受生活能力的培养。可见没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重视应试作文,忽视素质作文。
    长期的应试教育必然造成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应试作文的后果。在考试中学生根据写作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乱凑字数,甚至虚构。因此,许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指导应试作文的方法上,让学生下大功夫背诵应试范文。导致内容空洞的文章越来越多。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学生很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
    二、作文教学目标的改革
    作文教学目标的改革对作文教学实现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目标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所预期的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发生变化的结果,是教与学双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奋力达到的目标,同时也是检查、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参照物,其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重视写作的情意训练与态度的养成。
    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它灌注着主体的情感,充满着人生的体验,显示着沟通的渴望。《语文课程标准》不仅仅要求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乐观健全的人格。作文教学创新应该将人格的形成(包括价值观的形成,认识事物能力的形成,思想情感的形成)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结合起来,即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形成主体性的人格。应该摒弃纯形式的作文训练方法,代之以人格的形成发展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发展相结合的作文教学。
    2.重视写作的过程指导。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教学的过程性,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的生成。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学生的思路打开让其放胆去写;在放胆写的基础上,来一点模仿。
    3.重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
    写作内容的丰富性也就意味着必须变革干席,一律的作文模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生活。必须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其人生经历和体验,逐步释放了学生生活活力和热情,解放蒙盖学生大脑和眼睛的外部束缚,细心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最终回归生活,再现生活。
    二、 实现作文教学的开放
    所谓开放的作文教学,指老师不预设刻板的教学目标,不勾画教学流程的运行轨迹,不套用死板的评判标准,而让学生有充分显示个性与才能的自由天地,在学得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争取更多的个性张扬和思维发展。

    1.实现写作空间的开放。
    囤子课堂的作文教学必然是失败的,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向校外,去认识、感受丰富的生活,不断扩大写作领域。教室之外、体育场、风景名胜等,都应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让五彩缤纷的生活成为每个学生写作的源头,让本应充满生命气息的作文走出窒息灵魂的传统训练樊篱,再现其亮丽的色彩。
    2.实现学生思维的拓展。
    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的,视界是最明澄的,个性是最独特的,生命意识是最强烈的。创新也是作文的灵魂,是学生彰显个性、充分发挥个人才智、体验写作快乐的关键。创新就是要突破旧思想、旧观念、旧规划,重新构建开放的、发散的思维形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高度自觉培植学生的人生立场和自主的人格;需要我们创设民主化、立体性的思维场景、宽松和谐的思辨氛围,自由地发展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需要我们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问题,去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丰富作文思维的内涵并找到独创的新意;需要我们引领学生走出作文思维上的定势,引导学生将正面与反面、纵向与横向、发散与聚敛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有机地融为主体动态思维结构,从而最大限度的扩展思维空间。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感
    1.作文前注重成功的诱发指导。
    心理学告诉我们:相信自己才有可能成功。“学生怕写作文”,“学生没有生活素材,写出来的都是空话、废话、流水账”,这些都是教师挂在口上的“口头禅”,究其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教师诱发指导得不够,条条框框太多,希望过大,混淆了学生习作和成人作文的概念;二是教师希望值过大的情况下,学生产生了紧张、害怕、畏难的情绪。由于学生处在学习写作的阶段,作文时还存在许多困难,在不知道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的时候,是极其迫切需要教师的指导的。在思考最紧张、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得到老师的指导,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最容易心灵神会。作为教师通过恰当的作文指导,可以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法可循,从而大大调动起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在作文前成功的指导,有效地诱发,对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树立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很有必要。
    2.批改讲评中重表扬、肯定成功。
    学生动笔作文时,往往殚精竭虑,仍很难写出一篇较理想、吻合成人(教师)思想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在批改中尽量发现“闪光点”,抓住“闪光点”,然后注重实事求是或略高于事实地肯定和表扬。这样使学生作文的心态始终保持在“愉快”的状态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使学生乐于习作。同时讲评也应该力求灵活多样。如针对文不切题的毛病,可作“文章的眼睛”的专题讲评;更多的时候是发动学生互评。让同学们互相观摩,提出指定单项要求在文章中的运用情况,分析优缺点,只要符合要求,便肯定。学生在互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批评得比老师还认真、还仔细。对他们的作文不要只是指出不足,更重要的是肯定长处和优点。德国教育家蒂斯多惠说得好,“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了多少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有时一两句鼓励和批语,胜过一大堆指指点点。肯定学生作文中的长处和优点,能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挺进。
    五、广开第二课堂,开拓视野,激情激趣
    要培养“三个面向”的人才,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作文兴趣,提高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具备乐于思想、敢于创新、勇于表现的开拓精神。培养这种人才,仅仅依靠第一课堂远远不够,还必须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条件,为此开展课外写作活动是解决学生作文难的有效途径。
    1.校外课外活动。
    校外课外活动的天地是极广阔的,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课堂学习的同时,把自己与当今的世界,自己生活的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应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去,指导学生观察。形式可以多样灵活,有全校性的、有班级的、有小组的,也有个人的。让学生开阔眼界,接触社会,熟悉生活,了解自然,认识新事物、新现象。通过接触实际提高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得到升华。活动内容:欣赏自然、名胜;系统地观察某种生物的生态变化过程,收集昆虫、植物标本等;文明礼貌、卫生宣传、慰问军烈属、学雷锋活动,从小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节假日邀请家长参加学校活动,增进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交流,使父母更理解孩子,孩子体谅父母,沟通两代人的感情,提高教育效果; “家庭小天地”,学生在家里应有自己的小天地,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养殖、种植、或小制作等等,培养自我动手的能力。
    2.校内课外活动。
    主要内容有:阅读、练笔、办报、班会、竞赛等。
    总之,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就会通过这些知识去辐射自己的感性认识,并能把它们迅速地组织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别致新颖、匠心独运的文章就会脱颖而出,作文教学的预期目的也就达到了。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