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知,语文教学不仅要求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还要注重对其性情的陶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要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所蕴藏的美,即学会去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走进文本,触摸作者内在心灵
学生所学文本乃文章作者写景寄情的产物,他们或用语言文字描绘自然山水,或抒写人生态度,或表达人间真爱等等,于是文本便成了美的载体。承载的是自然美、意境美、人性美等。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局限于对语言文字本身的认知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而是要通过反复朗读深入探究,加强文本与读者心灵的沟通。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文本,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指导学生细细品味,引导学生在朗读学习语言美、描写美等外在形式,进而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美,在体悟中深入到作者的心灵中。只有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才能深入领会文章中心主旨,才能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情感美等。这样的阅读才是一种真正的美的享受。
例如,学习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从字面看文章篇幅短小,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概括出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但要想领会其写景抒怀的独到之处,特别是苏轼处逆境而豁达的情感态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通过辨析关键词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所创造的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品味人物的情感美。 首先是初读概括记叙要素,领会文言词句的意思。其次是品读、反复朗读,中心是作者眼中的美景如何?其精妙传神之处何在?并由此引出“闲”人,知人论世,逐层深入赏析探究“闲”所隐含的意义,感悟作者情怀美。通过诵读赏鉴,学生层层深入地领会了文章的意境美,读到动情处,学生仿佛跟随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感受到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并有感而发,希望像苏轼那样,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即使是逆境,也将成为他们走向成功的动力,由此培养了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文本的美散发出人性的异彩!
二、加强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体验美的归宿
文章的形成是客观与主观的遇合,它融情感与理智为一体。对于同样一个对象,一个景观,如果是纯客观的,也许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启发性,但如果融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融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并结合自己的理性感悟,物象便有了生命。这说明丰富的联想,情感的投入,对于理解文本必不可少。
如宗璞《紫藤萝瀑布》,可以说是一幅极为精彩的工笔画,即使是高明的丹青国手,也未必能穷尽它所包含的意蕴,更何况是初二的学生。因此本文可以采用感悟、研读、赏析、反思、拓展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层层深入感受到生命的思考。其一,引导学生赏析一树盛开的藤萝花生机勃发、绚丽多彩的景象,以及所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其次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由藤萝引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要永远前进。再次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而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这说明了作者在观察紫藤萝花的过程中已经有所感有所悟,并且获得了一种以新的姿态创造新生活的力量。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发现美,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文学是生活艺术的再现,是作者通过生活感受把经历的事、景以及自己的感情有机结合的过程。作为美的载体,文学通过用文字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这就要求读者要用眼去看,用心去朗读感悟。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自然美景,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学生感受现象世界时,帮助他们弄清什么样的形式是生命特有的形式。比如我们研读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可以感受到作者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也似乎宛然在目。这样的感觉形象与视觉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而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组织学生互相交流,用语言把欣赏到的美景和独特的情感表现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事物本身之外的美和乐趣,提高审美情趣,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体验、收获、发现美。
四、创造美,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
美的创造是在生活的基础上,同时,创造美才是美的最高境界。作者通过观察感悟并以自己独特灵性表现出各种美。学生的朗读感悟也是如此。不仅如此,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观察身边的或事,积累写作素材,挖掘主题,提炼美的精髓。即用文章来表现美,用心灵之笔去抒写美,用实际行动去爱护美创造美。这是一种美的升华,也是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
例如,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给我们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图,文笔细腻传神,惟妙惟肖。“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触摸着你,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各种花的香”。这些描写,语言恬淡、清新、自然、优美,处处透露出作者的情感,显示出作者融情入景的艺术功力。结尾赞春的句子,更是巧用比喻、排比,意义深刻,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让人情不自禁地对生活、对未来充满美好强烈的畅想。
总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巧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去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情趣美、情感美,使学生的审美观、鉴赏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个性魅力,既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使学生的心头绽放出充满活力的美感之花。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品读赏鉴,让学生的心灵绽放美感之花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